首页> 中文学位 >超急性与急性期脑缺血半暗带演变的DWI研究
【6h】

超急性与急性期脑缺血半暗带演变的DWI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缩略语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工作小结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脑梗死发病率很高,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5%,它的高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判断临床预后意义重大。本论文搜集了发病时间在3h~72h之间脑梗死病例共67例次,均行核磁共振(me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imaging,DWI)检查,其中的33例进行了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检查,旨在评价不同序列对判断、显示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的能力以及探讨其在不同时间窗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力求确定脑缺血半暗带存在的时间和范围。 材料与方法:搜集2005年1月~2006年3月间在我院行MRI检查的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病例35例,首次检查之前均行CT检查,除外脑出血。DWI图像显示病变面积最大的层面病变直径均大于1.5cm,部分病人追踪随访至发病3天,共67例次。每位患者在做出脑梗死诊断后都进行了住院治疗。治疗方法为静脉滴注溶栓、降纤药物和神经保护剂。 67例次脑梗死病例按以下时间窗分六组:①<3小时,7例;②3~<6小时,6例;③6~<12小时,12例;④12~<24小时,21例。⑤24小时~<48小时,7例。⑥48小时~72小时14例。 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检查(轴位、矢状位T1WI及轴位、冠状T2WI序列)和轴位DWI检查。对于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行MRI随诊至发病48小时以后。在DWI图像上取4点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分别命名为a点、b点、c点和d点。测量各点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和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EADC)。a、b、c点位于高信号内,a点位于梗死中心区,c点位于梗死边缘区,b点为a、c点的中点,d点位于外周区,即高信号区外邻近的正常信号区。为避免梗死部位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计算时采用病变侧与正常侧的比值,即相对ADC值(relativeADC,rADC)与相对EADC值(relativeEADC,rEADC)。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内及各组间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作为检验水准。 结果:1.DWI一般演变规律各时间点DWI图像上均可见高信号缺血灶,随时间延长病变范围呈逐渐扩大趋势。边界逐渐清晰。高信号缺血灶ADC值均较对侧相应正常组织减低。病变中心至周边均呈由低到高不同程度的减低。病变外周区域ADC值也较对侧轻度减低。随时间变化,ADC图缺血灶伪彩信号范围和颜色也发生改变。 2.各组内不同时间点rADC变化对各组内缺血灶不同区域rADC依不同时间点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d点与a,b,c各点间rADC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3小时至小于24小时组a点与c点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24小时之后a,b,c点之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在DWI病灶的边缘区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和病灶中心区域变得相同。rEADC统计学结果与rADC结果相同。 3.DTI图像与DWI图像的比较所有病例在平均弥散系数图(averagediffusioncoefficient,DCavg)也能观测到信号异常区,其显示的病变范围与DWI图像相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图、相对各向异性(ralativeanisotropy,RA)图和容积比(volumeratio,VR)图可显示病变区的异常改变,但病变的边界显示不如前二者不清晰。 结论:1.缺血的超急性、急性期水分子弥散程度较正常组织明显减低,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的水分子弥散受限程度明显不同;缺血超急性期与急性早期,病灶中心区水分子弥散受限程度与周边区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提示病灶周边有可能为缺血半暗带,且这一时间窗在缺血后的24小时内都可能存在。 2.DWI病灶外周正常信号区域内也显示为弥散轻度受限,这一情况在发病三天内持续存在。在病变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外周区域也存在半暗带。而在病变运动相对静止后,部分外周弥散轻度异常区代表良性缺血区。 3.创新点:应用DWI图像对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对DWI异常区域及周边进行由中心至边缘测量其ADC和EADC值,并动态观察其变化趋势,从而明确半暗带存在的变化趋势。此种方法未见报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