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作用及其与脑内P-糖蛋白表达规律的探讨
【6h】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作用及其与脑内P-糖蛋白表达规律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癫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作用及其与难治性癫痫模型脑内P-糖蛋白表达规律的关系。 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海马CA3区注射海仁酸制备大鼠颞叶难治性癫痫模型。治疗组分为模型慢性期磁刺激治疗组,急性期磁刺激干预组,丙戊酸钠治疗组,和丙戊酸钠联合磁刺激治疗组,连续治疗两周。磁刺激参数设定为0.3Hz,0.8T,500脉冲。模型组分别于急性期和慢性期予假性磁刺激治疗,对照组于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其行为学变化,记录脑电图,应用MATLAB6.5软件对脑电信号进行处理,比较各组之间脑电信号的功率谱值和尖波数量。治疗结束后取大鼠脑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Nissl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P-糖蛋白的表达,积分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1.急性期及慢性期给予低频磁刺激治疗后,癫痫大鼠在发作次数,脑电情况和病理染色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①发作次数:模型慢性期进行磁刺激治疗,在治疗期间与假性rTMS组比较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脑电图:大鼠注射海仁酸后2周,脑电记录可见海马CA3区出现自发性尖波放电。急性期磁刺激干预组、丙戊酸钠治疗组和丙戊酸钠联合磁刺激治疗组脑电信号与模型组相比,尖波数量均明显减少,时限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较丙戊酸钠治疗组尖波数量和时限降低更为明显(P<0.05),但较磁刺激干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信号的功率谱分析:急性期磁刺激干预组和联合治疗组脑电信号的总功率较模型组下降,其中联合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丙戊酸钠治疗组脑电总功率稍有升高。③病理HE染色:模型组大鼠脑切片可见海马CA3区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瘢痕,坏死灶周围可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慢性磁刺激治疗组和急性期磁刺激干预组均可见胶质细胞增生减轻(P<0.05),淋巴细胞浸润减少。Nissl染色:模型组海马区神经元明显减少,磁刺激治疗组较模型组有好转。 2.P-糖蛋白免疫组化:模型慢性期脑切片可见P-gp表达增高,注射同侧及对侧的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均可见阳性表达,予rTMS治疗后可见P-gp表达明显下降(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未见明显P-gp表达。在急性期予丙戊酸钠治疗后的大鼠脑切片上可见P-gp呈强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海马CA3区的锥体细胞,梨状皮层及丘脑区的胶质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模型急性期磁刺激干预后,P-gp在梨状皮层及丘脑区的表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联合治疗组大鼠脑切片中可见对应脑区P-gp表达下降,与丙戊酸钠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的减少难治性癫痫模型的痫性发作次数;可以减少脑电的尖波数量和时限;能够保护海马区神经元,抑制胶质细胞增生,减轻海马硬化程度。 2.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不会诱导致痫灶内P-糖蛋白的表达,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癫痫发作和丙戊酸钠所诱导的锥体细胞及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糖蛋白的高表达。 3.基于MATLAB平台对脑电信号进行伪差处理,并通过设定波形的时限、波幅和斜度等阂值,对其中的癫痫特征波(尖波和棘波)进行识别,可以快速准确的进行直观脑电信号分析,较人工目测识别更为客观,省时和方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