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沙眼衣原体临床株的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6h】

沙眼衣原体临床株的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沙眼衣原体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是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性病病原体之一。泌尿生殖道Ct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许多国家位居性传播疾病的首位,可引起多种疾病和并发症,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约有9300万新发病例,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在美国,泌尿生殖道Ct感染的发病率已超过淋病。每年大约有400万美国人受感染。在我国,泌尿生殖道Ct感染的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泌尿生殖道Ct感染已经成为一个危害极大的公共健康问题。 治疗Ct感染的主要药物是抗菌药,以往认为抗菌药有较高的治愈率,但目前临床治疗Ct感染失败的报道愈来愈多。治疗失败不仅与病人年龄、治疗期间性交活动致再感染有关,而且也和患者依从性、药物生物利用度、Ct载量等因素有关。而更为重要的是耐药Ct不仅常导致治疗失败,甚至形成持续感染状态,造成感染长期不愈。Ct抗菌药敏感性试验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虽然已经发展了许多药敏检测方法,但是由于Ct生长周期长、培养要求高、影响因素多等特点,药敏试验多比较繁琐、耗时,至今尚无一种公认的标准方法可以用于测定Ct体外药物敏感性。 目的:通过McCoy细胞培养法分离得到Ct临床株,并用10种常用抗菌药测定Ct的体外敏感性,了解本地区性病门诊Ct药敏情况,并探讨Ct药物敏感性的变迁及临床疗效与实验结果的关系。为耐药机制的研究筛查耐药菌株。并保留Ct临床株,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收集了2006年3月-2008年3月期间到天津市性传播疾病研究所门诊就诊患者的尿道或宫颈拭子1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采集标准,并记录其临床相关资料。试验以Ct E型标准株培养为基础,采用McCoy细胞对临床标本进行培养,所有临床株进行五代盲传培养,对阳性标本继续传代培养。感染率达90%的阳性标本扩大标本量并冻存于-80℃冰箱中备用。利用96孔板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Ct的药物敏感性。先确定能引起90%以上细胞感染的Ct接种量;然后在96孔板中制备致密单层细胞,按接种量加入Ct菌液,离心、去上清、加入含不同浓度抗菌药的衣原体感染液,并设立阴性、阳性对照,同前条件孵育48小时后,碘染色后镜下观察结果。镜下观察未见有Ct包涵体形成的最小稀释浓度即为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结果:培养临床标本148例共得到38例阳性临床株,阳性率约为25.68%。其中感染率达90%以上的标本有32株。32株标本药敏MIC(单位均为μg/ml):红霉素:0.25~2;克拉霉素:0.004~0.032;阿奇霉素:0.25~1;四环素:0.079~0.625;多西环素:0.016~0.125;米诺环素:0.008~0.064;左氧氟沙星:0.125~1;莫西沙星:0.03~0.24;司帕沙星:0.016~0.128;利福平:0.008~0.03。试验筛查到6株红霉素耐药菌株。 结论:1、接种前离心和盲传能明显提高Ct临床株培养的阳性率。2、筛查到6株红霉素耐药菌株,反映了天津地区临床上已经出现Ct对红霉素的耐药,也为耐药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3、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疗效存在一定差异。4、保留下Ct阳性临床菌株,为Ct其它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