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联合电凝改良青光眼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6h】

联合电凝改良青光眼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1.探讨兔眼小梁切除术联合动物实验(改良术式ECT)的降眼压作用,探讨巩膜床电凝是否存在抗瘢痕化作用。
  2.联合电凝术的改良前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研究,与传统MMC的前三联手术对照,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床电凝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1.新西兰白兔12只(12眼),体重2.0~2.5kg,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小梁切除+ECT(ECT组)、小梁切除+MMC(0.2mg/ml,2min)(MMC组),另取新西兰白兔3只(3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Trab组)。ECT组、MMC组两组术后定期观察眼压、眼前节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三组定期各随机处死1只实验兔,制作术区滤过道病理切片。
  2.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住院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小梁切除+ECT(ECT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小梁切除+MMC(MMC组)。比较术前术后视力、眼压、眼前节形态、眼底、UBM、视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分析与传统术式相比,改良前三联手术的实用性及安全性。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动物实验中,ECT组与传统MMC组兔眼术后3d内,所有术眼均有不同程度的结膜充血,7d内充血全部消退,1d、7d各组结膜充血差异无显著性(x2=0.556,0.78,P值均>0.05)。手术后第1、2天两组前房反应较重,所有兔术眼前房水混浊程度(++),7d后两组前房反应均消失。术后早期大多为功能性滤过泡,随着时间的推移,滤过泡均有不同程度瘢痕化,术后第14天,两组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均为66.7%(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T组及MMC组在做周边虹膜切除术时各有1例前房出血,均于术后第3天吸收。MMC组术后1天有2例前房纤维素渗出,于术后7天内吸收。
  2.动物实验中,ECT组与传统MMC组术后1d、3d、7d眼压均较术前下降,下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tECT=0.000、0.000、0.001,tMMC=0.000、0.000、0.011,P均<0.05),而第14d、28d两组眼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别(tECT=0.39、0.728,tMMC=0.084、0.908,P均>0.05);ECT组与传统MMC组之间各时间点眼压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动物实验中,术后7天所有兔术眼结膜下组织疏松且轻度水肿,巩膜瘘道间隙可见,滤过道内较多成纤维细胞及少数炎症细胞浸润,除单纯Trab组有较薄纤维结缔组织阻塞滤过道外,ECT组和MMC组滤过道均开放。术后14天三组滤过通道不同程度关闭。术后28天,周围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三组均呈现瘢痕样改变。
  4.临床研究中,术后1年随访时ECT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9.7%(26/29),MMC组功能性滤过泡占93.3%(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6,P=0.813)。两组均各有7眼BCVA>20/30,无统计学差异(Mann-WhitmeyU检验t,Z=-1.000,P=0.710)。ECT组5眼轻度角膜水肿,1眼术后早期前房有渗出;MMC组6眼角膜轻度水肿,1眼前房少量积血,1眼伤口渗漏,均在1周内自愈。
  5.临床研究中,ECT组术后眼压14.6±2.2mmHg,较术前27.0±6.2mmHg有统计学差异(t=13.675,P=0.000);MMC组术后眼压14.2±3.7mmHg,较术前28.6±7.1mmHg,差别有统计学差异(t=0.655,P=0.000)。各组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0),但两组眼压下降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0.655,P=0.109)。随访12个月,两组术前、术后MD值与P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T组tMD=1.417,PMD=0.171,tPSD=0.553,PPSD=0.586;MMC组tMD=1.665,PMD=0.110,tPSD=-1.390,PPSD=0.178),表明术后视野保持稳定。
  6.临床研究中两组内所有患者术后3,6,12月均能通过UBM观察到滤过道。
  结论:
  1.动物实验研究电凝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MMC小梁切除切除术术后眼压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少且14d内病理切片显示两组均尚存滤过间隙,较单纯小梁切除术明显延缓了滤过道瘢痕化进程。
  2.临床研究联合电凝的改良前三联手术与传统MMC前三联手术术后1年内降眼压效果相当,且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易于基层医院推广。其长期的治疗效果仍有待于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考察。
  3.本研究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但也存在不足,仍需深一步细胞或基因水平的研究证实电凝抗瘢痕化的机理。并且,本研究的随访时间还需延长,以验证改良术式是否存在长期保持滤过通路的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