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6h】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为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指导。
  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资料完整的124例(150侧)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住院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流行病学、骨折类型、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统计图表的形式汇总结果,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论述。
  结果:124例(150侧)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住院病例中青壮年男性是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好发人群,交通事故是髁突骨折的主要致伤原因。颞下颌关节CT冠扫是目前诊断髁突骨折并进行分类的最佳影像学手段。髁状突骨折伴发下颌骨骨折最多的部位是颏部。髁突按骨折线的高低分类髁颈下骨折最常见,占52%。囊内骨折中B型骨折比例最高,占51.4%。本组150侧髁突骨折病例中保守治疗仅10侧,手术治疗比例高达93.3%(140/150)。在手术入路上,耳前入路主要用于囊内骨折,颌下及颌后穿腮腺入路主要用于髁颈及髁颈下骨折。35侧囊内骨折中A型骨折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及髁突骨折片摘除,B型骨折主要采用侧向螺钉及钛板固定,M型骨折主要采用髁状突摘除及侧向螺钉固定。115侧髁突囊外骨折,除2侧无明显移位的髁颈骨折行保守治疗外,其余均行小型钛板固定,固定部位多沿髁颈后外缘行张力带固定,若骨量足够,沿髁颈前缘的压力带增加补偿固定。开口度方面,各组病例术后2周开口度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经t检验,P<0.01。咬合关系方面,术后1周多数患者咬合关系良好,3例双侧髁突囊内骨折合并下颌骨颏部骨折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咬合不稳定,下颌增宽的情况。开口型方面,术后1周19例患者大开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其中囊内骨折组发生率最高,为37%,有统计学差异。面神经损伤方面,耳前入路组中面神经损伤率最高,达25%,有统计学差异,颌后穿腮腺入路与传统颌下入路面神经损伤率相当,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达6个月的3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开口型偏斜伴健侧关节弹响疼痛,3例出现髁突再移位,未见关节强直及髁突明显吸收坏死病例。
  结论:虽然髁突骨折的分类及治疗方法众多,目前临床上仍未规范统一,但随手术固定方法的提高以及手术器械与材料的发展,手术适应证正在逐步放宽。目前对于髁颈和髁颈下骨折都主张积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对于囊内骨折的治疗则应根据骨折块的移位程度、下颌支残端移位情况、年龄及是否伴发其他部位骨折综合考虑。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以较小的损伤,最安全简便的方法恢复颞下颌关节的解剖与功能是外科医生应遵循的原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