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腭裂术后腭部粘膜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的研究
【6h】

腭裂术后腭部粘膜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通过日本大耳白兔腭部造裂同时进行腭裂修复术,造裂的兔为实验组,未进行造裂的为对照组;三个月后,采取静脉注射空气法处死,切取腭部造裂处的瘢痕组织,与对照组对应部位的正常粘膜组织,病理切片制作,光镜下观察对比研究,观察腭裂修复术后瘢痕组织与正常粘膜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形态、分布、及其与肥大细胞相关活性物质的变化。
  研究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组织化学染色
  材料与方法:
  选7周龄,日本大耳白兔12只为研究标本,饲养7天后,随机抽取6只全麻下进行腭部造裂,同时进行腭裂修复手术;待腭部粘膜瘢痕形成,采取静脉注射空气法栓塞处死,取实验组及对照组相部位腭部粘膜1.0cm×0.5cm×0.5cm,4%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24小时后,石蜡包埋。石蜡组织切片4~5微米,常规脱蜡至水。用俾士麦棕、碘绿、马汀氏黄进行组合染色。光镜观察并照相。
  结果:
  1.肉眼观察实验组腭部粘膜瘢痕组织与周围正常粘膜组织界限明显,瘢痕区域腭皱襞消失,颜色较白,长约1.0cm,宽约0.5cm;质地较韧;正常粘膜颜色粉红,较软,腭皱襞明显。剖面实验组粘膜为灰白色或浅粉红色;对照组粘膜颜色粉红。
  2.实验组肥大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
  3.实验组各细胞分层不明显,部分肥大细胞正在脱颗粒;部分肥大细胞内尚有颗粒残存。对照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固有层,多位于结缔组织的深层、血管、分泌管的周围,数量较少,轮廓清楚,未发现脱颗粒现象,胞浆内颗粒较少。
  第二部分免疫组化染色
  材料:同实验一
  方法:
  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BB-IG-MY组合染色的下一张连续切片,进行P物质和VIP血管活性肽免疫组化染色,组织标本贴于多聚赖氨酸处理的载玻片上,烤片过夜。二甲苯、无水酒精、95%酒精分别浸泡,PBS缓冲液浸泡冲洗。擦干切片,温育,PBS缓冲液浸泡冲洗。擦干切片,正常山羊血清工作液封闭,室温孵育,分别滴加稀释的兔抗人P物质抗体与VIP多克隆抗体,4℃过夜。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工作液,辣根酶标记卵白素工作液,温育。PBS缓冲液浸泡冲洗,DAB显色。苏木素浸泡,分化液分化,返蓝。中性树胶封片。光镜观察并照相。
  结果:
  1.P物质反应物存在于肥大细胞的胞质内,呈颗粒状、褐色,胞核为阴性。
  2.对照组褐色颗粒较少见,颗粒集中;实验组褐色颗粒较多;且颗粒散在不集中。
  结论:
  1.两种染色方法均发现粘膜斑痕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均较正常粘膜中多。
  2.组合染色法更明显的显示肥大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布变化。显示了肥大细胞在瘢痕组织中与正常粘膜中的差异性。
  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瘢痕组织中褐色颗粒较多;且瘢痕粘膜组织中颗粒集中。而正常粘膜中褐色颗粒较少,且散在分布。
  4.神经肽P物质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是其与肥大细胞的关系作用机理上不太明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