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64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研究
【6h】

64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现状

研究目的、方法

一、64层螺旋CT腹部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显示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腹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价值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多层螺旋CT腹部动脉解剖变异及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现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腹部动脉的显示情况;了解腹部动脉解剖变异及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观察自然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分布情况,并探讨其分布规律及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在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使用GE LightSpeed64层VCT机行腹部增强扫描患者145例连续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病例增强扫描所获取的原始数据传送至ADW4.4(advantage windows4.4)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滑块最大密度投影(TS-MIP)、血管探针(VP)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①观察肝动脉、胃周动脉、腹腔干、膈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肾动脉显示情况并记录显示率。分析肝动脉、胃周动脉、腹腔干、膈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肾动脉起源及变异发生率,并对肝动脉、腹腔干、膈下动脉、肾动脉变异进行分型。②145例连续病例以性别分为男、女两组;以年龄段分为<40岁、40~岁、50~岁、60~岁、≥70岁五组。观察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应用VP技术观察腹主动脉1~3级分支管壁及管腔内情况,检出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包括软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分析动脉狭窄情况。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0软件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腹主动脉各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Sig<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腹主动脉各级分支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差异及各年龄段组间发生率的差异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和Dunnett T3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①本组145例患者肝动脉1级分支全部显示,显示率为100%;显示到肝动脉1级分支患者4例,占2.8%;显示到肝动脉2级分支患者56例,占38.6%;显示到肝动脉3级及以上分支患者85例,占58.6%。MichelsⅠ型,即正常型者100例(69.0%)。肝动脉起源变异者45例(31.0%)。肝动脉起源变异者中属于Michels分型者22例(15.2%),其中MichelsⅡ型6例(4.1%)、MichelsⅢ型8例(5.5%)、MichelsⅤ型7例(4.8%)、MichelsⅧ型1例(0.7%),以MichelsⅢ型最多。Michels分型未包含者23例(15.8%),共12种类型,以肝总动脉三分叉最多,为8例(5.5%)。
  ②胃左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显示145例,显示率达100%;胃右动脉显示110例,显示率为75.9%;胃网膜左动脉显示82例,显示率为56.6%;胃短动脉显示66例,显示率为45.5%;胃后动脉显示64例,显示率为44.1%。发现副胃左动脉3例(2.1%),起自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各1例。110例胃右动脉起自肝固有动脉84例(76.4%);起自肝左动脉17例(15.5%);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5例(4.5%);起自肝总动脉4例(3.6%);以起自肝固有动脉最多。胃网膜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42例(97.9%),起自肠系膜上动脉3例(2.1%)。
  ③腹腔干显示率为100%,其中MichelsⅠ型135例(93.1%)、MichelsⅡ型(肝脾干)5例(3.4%)、MichelsⅣ型(肝胃干)2例(1.4%)、MichelsⅤ型(脾胃干)1例(0.7%)。Michels分型未包含者2例(1.4%)。
  ④本组共显示286支膈下动脉,左、右膈下动脉各有2例未显示,显示率均为98.6%。右侧膈下动脉A型、B型、C型、D型的发生率分别为26.6%、47.6%、18.9%、2.1%; Loukas分型未包含者7例(4.9%)。左侧膈下动脉A型、B型、C型、D型的发生率分别为44.1%、43.4%、2.8%、2.1%;Loukas分型未包含者11例(7.7%)。
  ⑤本组1级、2级、3级肾动脉分支显示率为100%,显示到3级肾动脉分支者113例(77.9%),显示到4级肾动脉分支者32例(22.1%)。右肾动脉变异者63例(43.4%)。Ⅰ类32例,其中ⅠA型6例(4.1%)、ⅠB型21例(14.5%)、ⅠC型5例(3.4%)。Ⅱ类24例,其中ⅡA型4例(2.8%)、ⅡB型17例(11.7%)、ⅡC型3例(2.1%)。Ⅲ类4例(2.8%)。Ⅳ类3例(2.1%)。左肾动脉变异者61例(42.1%)。Ⅰ类30例,其中ⅠA型8例(5.5%)、ⅠB型17例(11.7%)、ⅠC型5例(3.4%)。Ⅱ类26例,其中ⅡA型5例(3.4%)、ⅡB型17例(11.7%)、ⅡC型4例(2.8%)。Ⅲ类4例(2.8%)。Ⅳ类1例(0.7%)。两侧变异肾动脉均以Ⅰ类最多。
  ⑥本组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显示139例,显示率为95.9%;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显示114例,显示率为78.6%;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显示107例,显示率为73.8%;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显示102例,显示率为70.3%;胰背动脉显示121例,显示率83.4%;胰横动脉显示101例,显示率为69.7%;胰大动脉显示97例,显示率为66.9%;胰尾动脉显示49例,显示率为33.8%。胰头动脉弓显示58例,显示率为40%,其中双弓显示35例,显示率为24.1%;单弓显示23例,显示率为15.9%,单弓中前弓显示19例,后弓显示4例。胰背动脉起源变化较大,本组121例胰背动脉起自脾动脉近端64例(52.9%);起自肠系膜上动脉33例(27.3%);起自肝总动脉近端15例(12.4%);起自腹腔干5例(4.1%);起自变异的胃网膜右动脉2例(1.7%);起自替代肝右动脉2例(1.7%)。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114例,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12例(98.2%);起自肝固有动脉2例(1.8%)。
  ⑦本组显示到肠系膜上动脉3级分支者15例(10.3%);显示到4级分支者83例(57.2%);显示到5级及以上分支者47例(32.4%)。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均显示,显示率为100%;右结肠动脉显示118例,显示率为81.4%;中结肠动脉显示104例,显示率为71.7%;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显示107例,显示率为73.8%。肠系膜上动脉均起源于腹主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显示107例,其中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近端65例(60.7%);起源于第1支空肠动脉42例(39.3%)。
  ⑧本组145例患者,腹主动脉或各级分支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24例,发生率为85.5%;未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1例,占14.5%。腹主动脉各级分支共发现302处斑块,其中软斑块49处,发生率为16.2%;钙化斑块150处,发生率为49.7%;混合斑块103处,发生率为34.1%,以钙化斑块发生率最高。腹主动脉下段动脉硬化与上段动脉硬化无明显差别者15例;下段动脉硬化重于上段者109例;下段动脉硬化轻于上段者0例。腹主动脉1级分支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9例,发生率为47.6%,共230处斑块,占斑块总数的76.2%,其中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为32.4%;其次为左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29.7%;再次为右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26.2%;1级分支中斑块多集中分布在血管开口部及近段。腹主动脉2级分支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2例,发生率为15.2%,其中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为13.8%;2级分支除脾动脉斑块多分布在中段外,其余血管斑块多发生在开口部及近段。腹主动脉3级分支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3例,发生率为9.0%,共17处斑块,占斑块总数的5.6%,其中脾动脉2级分支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为8.3%,斑块多分布在开口部和近段。腹主动脉各级分支斑块发生率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腹主动脉各级分支不同年龄段间斑块发生率有差异,总体上斑块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腹主动脉1级分支与2、3级分支间、2级与3级分支间斑块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腹主动脉各级分支共发现Ⅰ度狭窄219处;Ⅱ度狭窄55处;Ⅲ度狭窄15处;Ⅳ度狭窄13处。
  结论:64层螺旋CT是一种安全、方便、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能直观、立体显示正常腹部动脉的空间解剖结构与变异;腹部动脉存在复杂的起源与分支变异,并且各脏器动脉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值得临床高度重视;64层螺旋CT对腹部动脉的准确显示可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自然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较高;腹主动脉下段动脉粥样硬化往往重于上段,各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分布在开口部及近段;腹主动脉各级分支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1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趋势;64层螺旋CT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简便、无创、大范围的对腹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筛查和诊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