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TIR/BB环状拟似物AS-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的影响
【6h】

TIR/BB环状拟似物AS-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一、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肝功结果

1.2.2 肝脏及肠道肉眼观察

1.2.3 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1.3 讨论

二、TIR/BB环状拟似物AS-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肝功结果

2.2.2 炎性因子IL-1β及TNF-α含量

2.2.3 MPO活性分析

2.2.4 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2.3 讨论

2.3.1 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肝损伤

2.3.2 Myd88小分子拟似物AS-1

2.3.3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2.3.4 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2.3.5 对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2.4.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相关分子机制

致谢

展开▼

摘要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HIRI)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失血性休克,肝移植,充血性心衰,创伤和呼吸衰竭等多种情况下存在,并对远处器官也有损伤。但其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重要理论主要围绕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释放,线粒体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活化等方面。目前主要应对策略也仅限于缺血预处理,低温,药物防治等,但离解决临床上由此引起的肝功能不全为其尚远。氢化肉桂基-L-缬氨酰吡咯烷(hydrocinnamoyl-L-valyl pyrrolidine,AS-1)作为参与HIRI过程的重要信号分子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gene88,Myd88)的小分子拟似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利影响已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所发现,但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却鲜有报道。本实验以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再灌注模型为基础,通过评价一定剂量的AS-1对肝脏功能,炎性因子以及浸润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对肝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目的:(1)探讨建立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肝损伤模型,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2)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常合并肝损伤,IL-1β(Interleukin-1β,白细胞介素1β)是参与该过程的重要炎性因子。通过制备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肝组织损伤,炎性因子等相关指标,研究IL-1β通路重要信号分子Myd88的Toll IL-1受体同源区域(Toll IL-1 receptorhomology,TIR)/BB环状拟似物AS-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的影响。
  方法:(1)按改良Wigger's法加股骨骨折的方法建立创伤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THS组两组,每组30只,每组均分为复苏后0h,3h,6h,12,24h取样时间点组,每组6只。各组均颈动脉、股动静脉插管。Sham组仅麻醉并插管监测血压,THS组制造钳夹左股骨致骨折,右股动脉抽血,将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降至30mmHg(1mmHg=0.133kPa),维持于30~40mmHg1h,以血液及林格溶液按一定比例于30min内匀速回输复苏,完成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按不同取样时间点观察肝脏及肠的大体形态并监测两组ALT的活性,肝组织病理损害。(2)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组(模型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联合AS-1复苏组(AS-1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联合溶剂复苏组(溶剂组)、对照组,均麻醉,颈动脉、股动静脉插管。模型组、AS-1组、溶剂组钳夹股骨致骨折,股动脉放血将MAP降至30mmHg(1mmHg=0.133kPa),维持于30~40mmHg1h,以血液及林格溶液按比例于30min内匀速回输;AS-1组复苏前予AS-1(160mg/kg);溶剂组复苏前予等比例溶剂;对照组无处理。模型组、AS-1组、溶剂组大鼠复苏后3h,对照组保留插管2.5h后间隔3h,测血清AST(AspartateTransaminase,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IL-1β、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测肝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并光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
  结果:(1) THS组与Sham组比较,在3,6,12,24h取样时间点,ALT明显升高(204.09±27.41 VS92.29±8.84,233.89±36.07 VS109.02±17.03,222.65±41.82 VS90.47±9.98,197.18±41.82 VS75.24±9.98),P<0.05,有统计学意义,复苏后Sham组与THS组在3h时间点肝脏和肠道大体标本可见差异,肝组织病理损伤显著。(2)与对照组比,模型组、AS-1组、溶剂组大鼠血清ALT(206.13±23.67,110.45±18.20,210.73±28.43 VS87.55±6.8)、AST(621.00±40.61,409.13±63.53,600.25±44.05VS327.03±36.23)活性,IL-1β(621.00±40.61,409.13±63.53,600.25±44.05 VS327.03±36.23)、TNF-α(214.13±21.24,145.25±12.42,206.50±36.97 VS93.51±9.86)含量均明显升高,肝组织MPO活性(1.72±0.12,1.20±0.11,1.67±0.14 VS0.90±0.21)均增加(均P<0.05),病理损伤明显。与模型组、溶剂组比,AS-1组大鼠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模型组、溶剂组组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1)该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强,为成熟稳定的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模型,可为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2)TIR/BB环状拟似物AS-1可通过减少IL-1β、TNF-α含量,减少肝组织内中性粒细胞聚集来减轻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