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组织运动瓣环位移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治疗效果的研究
【6h】

组织运动瓣环位移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治疗效果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组织运动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定量评价左心功能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应用组织运动瓣环位移(TMAD)技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其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入选首次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60例(心梗组),并以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者30例为对照(对照组)。依据心肌梗死部位将心梗组分为前壁心梗组(包括广泛前壁、前间壁及侧壁心肌梗死)30例及下壁心梗组(包括下壁、正后壁及右室心肌梗死)30例;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心梗组分为急诊PCI组30例、择期PCI组20例以及保守组10例。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为期6-10个月(平均8.15±1.48个月)随访。于住院及随访期应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常规二维超声(2-DE)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房内径(LA),以双平面Simpson's法测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留取心尖四腔、两腔及长轴切面二维图像,应用Qlab软件分析,分别于心尖四腔切面测得后室间隔位点处二尖瓣环收缩期最大位移(AP4-PI)、左室侧壁位点处二尖瓣环收缩期最大位移(AP4-L)、两位点连线中点最大位移(AP4-M)及位点连线中点最大位移占左室长径百分比(AP4-FSL);于心尖两腔切面测得左室前壁位点处二尖瓣环收缩期最大位移(AP2-A)、左室下壁位点处二尖瓣环收缩期最大位移(AP2-I)、两位点连线中点的最大位移(AP2-M)及位点连线中点最大位移占左室长径百分比(AP2-FSL);于心尖长轴切面测得前间隔位点处二尖瓣环收缩期最大位移(AP3-AI)、左室后壁位点处二尖瓣环收缩期最大位移(AP3-P)、位点连线中点的最大位移及位点连线中点最大位移占左室长径百分比(AP3-FSL)。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
  1.心梗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及体重相匹配(P>0.05),心梗组LA、LVEDD及LVESD大于对照组,LVEF及TMAD参数小于对照组(P<0.01);
  2.TMAD各参数均与LVEF呈正相关,其中以AP4-FSL的相关系数最高(r=0.908,P<0.01);
  3.住院期间前壁心梗组TMAD参数中AP3-AI及AP2-A较下壁心梗组减低(P<0.01),下壁心梗组AP3-P及AP2-I较前壁心梗组减低(P<0.01),余TMAD参数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
  4.急诊PCI组及择期PCI组随访时LVEDD及LVESD较住院期间减小、LVEF及TMAD参数均较住院期间增大(P<0.01),LA无明显改变(P>0.05);保守治疗组随访时常规二维超声数据及TMAD参数与住院期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急诊PCI组随访前后的LVEDD、LVESD、LVEF、TMAD参数差值与择期PCI组随访前后相应参数差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不同部位心肌梗死表现为相应部位二尖瓣环位移减小,提示TMAD技术可根据不同位点位移情况推测相应供血冠脉病变,但其界定值尚需加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2.经急诊PCI或择期PCI治疗的AMI患者在随访期TMAD参数及LVEF均有改善,且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别,均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提示对AMI患者PCI治疗当为首选;
  3.TMAD参数与LVEF相关良好,并与心尖四腔切面后室间隔-侧壁连线中点最大位移占左室长径百分比(AP4-FSL)的相关系数最高,因此TMAD参数,特别是AP4-FSL有望成为定量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之一;
  4.研究样本量较小,其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