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的建立及失眠障碍患者相关因素、神经心理特征分析和相关随访研究
【6h】

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的建立及失眠障碍患者相关因素、神经心理特征分析和相关随访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的建立

1.1资料和方法

1.2结果

1.3讨论

1.4小结

二、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初步分析及失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2.对象和方法

2.2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苯二氮卓类药物联合SNRIs类药物治疗持续性失眠伴轻中度抑郁状态的随访研究

3.1对象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失眠障碍及其药物治疗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1、应用MS SQL Sever数据库平台,建立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该数据库纳入了10种睡眠障碍疾病。按照数据库模块对神经内科及睡眠障碍门诊确诊为睡眠-觉醒障碍的315例患者进行登记。2、利用该数据库高级检索功能进行筛查分析睡眠-觉醒障碍各类疾病的所占比例与失眠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应用睡眠相关量表(PSQI、ISI、ESS)、焦虑抑郁状态相关量表(HAMA、HAMD)、认知功能障碍量表(MoCA)对失眠障碍患者的的睡眠情况、焦虑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进行评估。3、回顾性分析105例持续性失眠障碍伴轻中度抑郁患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联合SNRIs类药物1个月及3个月后在睡眠、焦虑抑郁方面的改善情况,从而为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神经心理特征、病情转归及预后的随访提供了临床数据,并进一步探讨持续性失眠障碍患者神经心理特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1、通过设计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基本构架,建立基本信息的采集模块、采用MS SQL Sever数据平台及基于浏览器(B/S)访问模式开发建立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并对神经内科及睡眠障碍门诊诊断为睡眠-觉醒障碍的315例患者进行登记分析。数据库的病例录入部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例信息、睡眠相关检查、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量表评估、诊断、治疗及随访九个模块。①患者基本信息模块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工作性质、应激源等;②病例信息模块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伴随各系统症状及家族史等;③睡眠相关检查模块包括: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检查;④化验检查模块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免疫、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等;⑤影像学检查模块包括:结构影像学检查(如头MRI或CT)、血管结构检查(颈部血管彩超或头、颈CTA或MRA)等;⑥量表评估模块包括:蒙利特认知评估量表(MOC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Epworth日间多睡量表(ESS)、失眠严重指数(IS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⑦诊断信息模块包括:睡眠觉醒-障碍各类疾病及其分型、其它系统疾病诊断;⑧治疗模块包括:各类治疗睡眠-觉醒障碍疾病药物、用量及服用时间;⑨随访模块包括:治疗后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体格检查、量表评估、化验检查、影像检查、诊断补充、治疗方案调整等。2、数据库中病例按照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将睡眠觉醒障碍分为:失眠障碍、过度嗜睡障碍、发作性睡病、呼吸相关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非快动眼睡眠-唤醒障碍、噩梦障碍、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不宁腿综合征、物质/药物所致睡眠障碍、据ICSD-3诊断标准补充的其他常见睡眠疾病,统计分析各类型睡眠障碍疾病所占比例并对失眠患者进一步进行研究:选取符合DSM-5失眠障碍诊断标准且年龄在16~75岁的患者共201例,同时将自愿接受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110例无失眠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基本信息量表、焦虑抑郁状态相关量表(HAMA、HAMD)、认知功能障碍量表(MoCA)对失眠障碍患者的的基本信息、焦虑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比较分析失眠组与无失眠组两组之间各量表评分的差异。3、选取符合DSM-5持续性失眠障碍诊断标准且年龄在16~75岁的患者共105例,将其中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酒石酸唑吡坦片及劳拉西泮片)联合SNRIs类药物(度洛西汀)的54例患者作为用药研究组,将单独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酒石酸唑吡坦片及劳拉西泮片)的51例患者作为用药对照组,同时将自愿接受调查的54例非失眠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运用睡眠及焦虑、抑郁量表对单一用药及联合用药的患者进行1个月及3个月的睡眠、焦虑抑郁情况变化的随访,比较分析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两组之间在睡眠量表、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差异,从而探讨SNRIs类药物在治疗持续性失眠障碍患者中的有效性。
  结果:
  1、建立了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数据库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例信息、睡眠相关检查、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量表评估、诊断、治疗及随访九个模块。该数据库支持病例的增加、删除、改动等操作,并支持多项目任意组合统计查询。本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平台于2015年11月搭建完成,并于同月开始数据录入,截止2016年3月,已录入病例315例。
  2、分析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录入315例患者信息,失眠障碍201例,所占比例为63.80℅,其它睡眠-觉醒障碍共114例,所占比例为36.20℅,其中过度嗜睡障碍4例(1.27℅),发作性睡病11例(3.49℅),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55例(17.46℅),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1例(0.32℅),非快动眼睡眠-唤醒障碍1例(0.32℅),噩梦障碍5例(1.59℅),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28例(8.89℅),不宁腿综合症8例(2.54℅),物质/药物所致睡眠障碍1例(0.32℅)。其中首次就诊的有78例,占总就诊人数24.76℅。
  3、失眠障碍按病程分为4类:①急性和短期失眠障碍38例(18.90%)②间断性失眠障碍29例(14.43%)③持续性失眠障碍115例(57.21%)④复发性失眠障碍19例(9.45%)
  4、失眠障碍按症状分为7类:① a入睡困难:44例(21.89%)② b维持睡眠困难:13例(6.47%)③ c早醒,且醒后难复入睡:19例(9.45%)④ a&b:25例(12.44%)⑤a&c:32例(15.92%)⑥b&c:30例(14.93%)⑦混合型(a&b&c):38例(18.91%)。
  5、失眠障碍同时伴随其它系统疾病(未治愈)的发生情况:循环系统疾病52例(25.87%),消化系统疾病22例(10.95%),神经系统疾病20例(9.95%),代谢系统疾病19例(9.45%),内分泌系统疾病10例(4.98%),妇科系统疾病9例(6.57%),精神系统疾病5例(2.49%),血液系统疾病2例(1.00%),风湿系统疾病2例(1.00%),泌尿系统疾病1例(0.50%),免疫系统疾病1例(0.50%)。
  6、分析失眠障碍相关因素中,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BMI、性别、睡眠陪伴、工作性质、性格、应激源、午休习惯、饮用咖啡、饮茶、失眠障碍家族史、共病循环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在失眠组与无失眠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组的睡眠量表评分(ISI得分、PSQI总得分及其各因子分数包括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比无失眠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组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HAMD、HAMA总分及各因子分数)比无失眠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组的认知功能障碍评分(MOCA总分)比无失眠组低,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注意力与延迟回忆两个分领域中分数较无失眠组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7、以失眠的发生为因变量,以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性别、应激源、午休习惯、饮用咖啡、饮茶、失眠障碍家族史,共病循环系统疾病、HAMD评分、HAMA评分与失眠障碍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
  8、与无失眠组比较,失眠组按病程分类的各类型(急性和短期、间断性、持续性、复发性)在HAMD的焦虑/躯体化和睡眠障碍两个因子以及在HAMA的躯体性焦虑因子方面有差异(P<0.05)。持续性失眠障碍与其他各类型失眠障碍相比,睡眠质量(PSQI)下降,主要在主观睡眠质量、习惯性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紊乱3个因子分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睡眠障碍的总体认知功能(MoCA)较其他类型总体分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注意力与延迟回忆两个分因子的分数较其他类型的失眠障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持续性失眠障碍的焦虑抑郁状态(HAMD、HAMA)及其分因子焦虑/躯体化症状、睡眠障碍的分数较其他类型失眠障碍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9、对数据库中的持续性失眠障碍伴轻中度抑郁状态患者的随访研究中,结果显示:⑴单一用药组:用药后1个月、3个月与用药前自身比较,PSQI、HAMD、HAMA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联合用药组:用药后1个月、3个月与用药前自身比较,PSQI、HAMD、HAMA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联合用药组与单一用药组相比,在用药1个月及3个月后,PSQI、HAMD、HAMA的分数及减分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完成了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的搭建,该数据库包含基本信息、病例信息、睡眠相关检查、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量表评估、诊断、治疗及随访九个模块,并具有对病例资料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对数据的检索及备份恢复等功能,可用于对睡眠-觉醒障碍疾病信息的储存及管理,探索睡眠-觉醒障碍的病因及影响因素、临床特征、神经心理特征,对疾病的转归和有效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对大规模、多中心的睡眠障碍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临床研究依据。
  2、该睡眠-觉醒障碍数据库中失眠障碍所占比率为最高,随后依次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不宁腿综合症、发作性睡病、噩梦障碍、过度嗜睡障碍、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非快动眼睡眠-唤醒障碍,物质/药物所致睡眠障碍。其中非首次就诊人数比例大于首次就诊比例。
  3、失眠障碍按病程分类中,持续性失眠障碍发生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急性和短期失眠障碍、间断性失眠障碍、复发性失眠障碍。
  4、失眠障碍按症状分为7类,其中:a入睡困难发生率最高,随后依次为混合型、a&c、 b&c、 a&b、c早醒且醒后难复入睡、b维持睡眠困难。
  5、失眠障碍同时伴随其它系统疾病(未治愈)的发生情况:循环系统疾病比例最高,随后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妇科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风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
  6、①低BMI值、女性、有应激源、无午休习惯、无饮用咖啡及茶水习惯、共病循环系统疾病、有失眠障碍家族史及焦虑抑郁状态是失眠障碍的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②年龄、婚姻状况、工作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有无睡眠陪伴、工作性质、性格、医疗费用支出方式、吸烟、饮酒、共病代谢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倒班工作、手术外伤史不是失眠的独立影响因素。
  7、焦虑、抑郁状态是与失眠障碍发生关联程度最大的因素,但失眠障碍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损害不明显,仅在注意力与延迟回忆两个领域受损明显。持续性失眠障碍与其他各类型失眠障碍相比,在焦虑/躯体化症状、睡眠障碍方面的表现更为严重。
  8、持续性失眠障碍与其他各类型失眠障碍相比,睡眠质量(PSQI)下降,主要表现在主观睡眠质量、习惯性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紊乱三个方面;持续性睡眠障碍的总体认知功能(MoCA)受损不明显,但在注意力与延迟回忆两个领域较其他类型的失眠障碍受损明显;持续性失眠障碍的焦虑抑郁状态(HAMD、HAMA)程度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焦虑/躯体化症状、睡眠障碍方面。因此,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慢性持续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更差,且应早期对其焦虑抑郁状态作出评估,关注其情绪问题。
  9、在随访研究中发现,持续性失眠障碍伴轻中度抑郁的患者使用单一苯二氮卓类药物(劳拉西泮与唑吡坦)或苯二氮卓类药物联合 SNRIs(度洛西汀)1个月和3个月后,两者在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状态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但两者相比较,持续性失眠伴有轻中度抑郁的患者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联合SNRIs类药物疗效更明显,尤其在抑郁状态方面的改善更明显。在临床诊治当中,要关注持续性失眠患者发生抑郁的状况和认知功能改变的状况,应早期使用SNRIs类抗抑郁药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这是改善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的有效的治疗途径,值得进一步多中心研究与临床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