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责任血管自发性再通影像学研究
【6h】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责任血管自发性再通影像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

1.3 病例分组

1.4 DWI梗塞模式

1.5影像检查

1.6 血管狭窄及再通(非狭窄)判定

1.7 影像分析

1.8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再通组与狭窄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2 脑梗塞模式

2.3自发病至MRA检查各个时间段自发再通率

2.4 再通组与狭窄组体积分段

3、讨论

3.1 研究结果小结

3.2影响自发性再通的因素

3.3 自发性再通机制探讨

4、自发性再通预后

5、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脑梗塞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运用MR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DWI)、MR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等影像学方法,分析颈内动脉系统早期脑梗塞责任血管自发性再通率、再通时间,再通责任血管对应的梗塞模式,总结再通患者病灶体积,探索自发性再通的主要发病机制,自发再通的有效因素,从而帮助临床对脑梗塞患者调整早期治疗方案及预防复发的策略,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2016年5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缺血性脑梗塞患者441例,就诊时DWI序列可见脑梗塞,且梗塞灶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按照3D-TOF序列显示梗塞责任血管狭窄与否将441例患者分为两组:再通组(梗塞不伴有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141例、狭窄组(梗塞伴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300例。统计两组间性别、年龄、自发病至MRA检查时间、梗塞左右侧、梗塞模式及梗塞体积差异等。
  结果:
  141(31.97%,男87,女54)例脑梗塞患者未见MRA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300(68.03%,男192,女108)例脑梗塞患者MRA可见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再通组与非再通组自患者发病至MRA检查平均时间分别为1.79±1.34天、2.16±1.75天。6小时内即可发生自发性再通,再通率为22.73%,3天内再通率约32.88%(22.73%~38.10%),3-7天再通率逐渐下降至10%。两组病人中均以单一梗塞模式为主,其中PAI模式(再通组60.28%、狭窄组32%)最多见,其次为PI模式(再通组24.11%、狭窄组30%)、BZI模式(再通组7.80%、狭窄组16.33%);混合模式中,均以PI+PAI模式(再通组5.67%、狭窄组12%)多见,其次为PI+BZI模式(再通组2.13%、狭窄组4.67%)、PAI+BZI模式(再通组0%、狭窄组2.67%)、PI+PAI+BZI模式(再通组0%、狭窄组2.33%)。两组病人DWI示梗塞病灶体积比较,其中病灶体积小于5%正常成人大脑体积(再通组139(98.58%)、狭窄组262(65.5%)),5%-10%(再通组2(1.42%)、狭窄组20(5%)),大于10%(再通组0、狭窄组18(4.5%))。
  结论:
  梗塞灶责任血管的非狭窄性可以用于预测狭窄血管的自发性再通。本研究中狭窄血管自发性再通率为31.97%,自发性再通即自患者发病至MRA检查平均时间为1.79±1.34天。在脑梗塞早期(小于3天),自发性再通率持续在较高水平22.73%-32.88%,3天后再通率下降10%-24.32%,可能是因为早期血栓成分主要是新鲜红色血栓易溶解再通;3天内,破裂斑块即可发生栓子远处转移。再通组的梗塞模式主要为单一模式(PAI)为主,混合模式少见。提示阻塞部位越远,阻塞血管分级越小,再通率越高,主干再通率率较远端分支降低。再通组梗塞灶体积主要集中在小于5%正常成人大脑体积范围,明显小于狭窄组,提示病灶体积越小,再通率越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