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缬沙坦及其联合氟伐他汀对房颤的上游治疗
【6h】

缬沙坦及其联合氟伐他汀对房颤的上游治疗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伦理学原则及注册

1.2 研究对象

1.3 入组前筛选及管理

1.4 分组

1.5 治疗方案

1.6 随访方案

1.7 主要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1.9 临床指标定义及评定

2. 研究结果

2.1 临床基线特征及入组后药物应用

2.2 生化检验结果比较

2.3 超声心动图比较

2.4 动态心电图比较

2.5 窦性心率维持率及永久性房颤发生率

2.6 行射频消融术比例的比较

3. 讨论

3.1 AF的发生机制

3.2 AngⅡ在AF发生中的作用

3.3 ARB类药物对AF的影响

3.4 他汀类药物对AF的影响

3.5 缬沙坦及其联合氟伐他汀对AF发生的影响

3.6 研究的局限性

3.7 研究与协作单位

4.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ARB/ACEI与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缬沙坦及其联合氟伐他汀是否可以降低高血压合并非永久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AF复发,延缓非永久性AF进展为永久性AF。
  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多中心、三组平行设计的临床试验。将143例2013年2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市东丽医院等8个中心的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高血压合并非永久性AF的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依次为: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治疗组(Ⅰ组,47例)、缬沙坦治疗组(Ⅱ组,46例)以及缬沙坦与氟伐他汀联合治疗组(Ⅲ组,50例)。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各组CCB类药物、缬沙坦或缬沙坦结合氟伐他汀的治疗,随访24个月。比较三组治疗6、12、24个月后的心率变异性、AF负荷、阵发性AF复发率及非永久性AF进展为永久性AF的发生率,治疗24个月后的心脏超声常规参数、血生化指标。
  结果:24个月后,Ⅱ、Ⅲ组患者的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和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Ⅰ组,(P均<0.05)。三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虽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患者的NT-BNP水平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其余两组则无明显改变。心率变异性检测结果显示,Ⅱ、Ⅲ组患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均较Ⅰ组有所升高,24个月后显著高于Ⅰ组(P<0.05),且Ⅱ、Ⅲ组患者f波振幅明、ff波间期均明显大于Ⅰ组患者,房颤负荷及平均心率均小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与Ⅰ组患者相比,Ⅱ、Ⅲ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升高、进展为永久性AF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均<0.05),且这种趋势随用药时间的延长更加明显。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经24个月治疗后Ⅲ组患者进展为永久性AF的发生率低于Ⅱ组(P<0.05)。
  结论:论缬沙坦可延缓高血压合并非永久性AF患者的左心房扩大、减少心房重塑、改善左心室功能;抑制炎症;增强迷走神经活性、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纠正自主神经失衡、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从而降低AF负荷及AF复发率,延缓非永久性AF进展为永久性AF的发生率。且缬沙坦和氟伐他汀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为AF上游的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