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6h】

试论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章独特的身世经历

1.1家庭出身——精神负担

1.2语言环境——孤岛一般

1.3创作职业——尖锐冲突

1.4家庭教育——粗暴专断

1.5爱情婚姻——屡屡失败

第二章独特的感受体验

2.1恐惧感

2.2孤独感

2.3负罪感

第三章独特的表达方式

3.1伤口

3.2变形

3.3迷宫

3.4异化

3.5悖谬

3.6审父

第四章独特的文学影响

4.1卡夫卡小说在世界各地的接受

4.2卡夫卡对欧美现代派作家的影响

4.3卡夫卡小说生前身后景况迥异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7月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一生正值奥地利近代史上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时期,虽然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上只生活了四十一年,他却有着独特的身世和生活经历:出生于犹太人家庭这个身份像一个阴影伴随着他的一生,成为他终身背负的精神十字架;操德语的卡夫卡在他的出生地布拉格却是少数语种人,这种“孤岛”般的环境,给这位“异乡人”造成了很大的失落感;随着文学兴趣的与日俱增,他视创作为“唯一的幸福”,他需要集中时间进行创作,但他也需要保险公司的薪水维持生活,这就使卡夫卡的创作与职业处于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他的父亲是个粗暴专断的商人,他的母亲虽然关心他,但更懂得服从丈夫,所以卡夫卡从小在心理上就受到很大损害;卡夫卡先后与两位姑娘订过三次婚,每次都因种种主客观原因而失败,最后提出同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朵拉结合的要求,也遭到了他父亲的拒绝,使卡夫卡终生没有实现结婚的愿望。 独特的身世和生活经历造就了卡夫卡极端内敛型的独特性格:内向、矜持、保守、自我封闭。 他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这个异化的世界,借助小说传达出来的对世界和人生的内心体验是恐惧感、孤独感、负罪感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其情绪符号大多为地洞之类的事物,其人物大多是拉班式的疲惫不堪的孤独者,其象征物大多是囚犯、绞架、监狱等与犯罪有关的形象,以及貌似荒诞的诉讼和审判。 他以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批判着这个充满罪恶和丑陋的世界:他一直希望拥有一个“伤口”,并不惜自虐来摧残自己的身体,从而成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支柱;他经常采用“变形”的艺术手段来塑造形象,实际上是他心灵活动的实录,也是他自我解脱的重要方式:“迷宫”是卡夫卡小说中最常采用的形式,也使得他的小说由于扑朔迷离而时常带有一种梦魇般的气氛,迷宫般的故事同样是卡夫卡心灵历程的记录:他采用多种视角,试图通过多种手法来反映人性本身的“异化”,使他的小说充斥着压抑、悲观与失望的情绪却指不出任何一个出口;在卡夫卡的小说世界里经常出现自相矛盾、似是而非的情节,仿佛陷入文字的迷宫里,这种“悖谬”现象成为他的小说主人公精神世界的一个特质,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与社会现实的荒诞和悖谬对人性的戕害;他把父亲看作一种统摄一切的最高权威,借父亲的形象把父辈文化人格化,借“审父”达到对这个世界的批判。 卡夫卡生前只发表了少量小说,只在少数行家当中享有声誉。欧美起初的卡夫卡热的共同历史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世界各国的接受过程又具有各自的特性。特别是卡夫卡在小说中表现人的孤独、苦闷、自疚、恐惧的主题,人性异化的主题与世界荒诞的主题,由于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畸形发展造成的普遍社会现象,在欧美现代作家中引起广泛共鸣,他们纷纷模仿和学习卡夫卡的创作手法,借用卡夫卡的题材,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影响。因而,卡夫卡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巨匠、现代文学的始祖。

著录项

  • 作者

    孙建祥;

  •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 学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曾艳兵;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小说;
  • 关键词

    卡夫卡; 小说创作; 人性异化; 独特性;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19:52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