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普遍信任博弈的动态过程及其个体差异——来自事件相关电位和神经震荡的证据
【6h】

普遍信任博弈的动态过程及其个体差异——来自事件相关电位和神经震荡的证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1.人际信任的定义、分类及心理成分

1.1 人际信任的定义

1.2 人际信任的分类

1.3 人际信任的心理成分

2.人际信任的研究范式及其理论模型

2.1 人际信任的研究范式

2.2 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

3.人际信任神经机制的研究

3.1 人际信任的fMRI研究

3.2 人际信任的ERPs研究

3.3 人际信任神经机制的整合模型

4.人际信任生理基础的研究

4.1 人际信任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4.2 人际信任的基因基础

5.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5.1 决策者的个体因素

5.2 信任互动的情境因素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与方案

1.现有研究的不足

2.拟研究的问题

3.研究步骤

4.研究框架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5.本学位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6.本学位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普遍信任博弈的动态决策过程:来自ERPs和EROs的证据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研究二:风险类型对普遍信任博弈中决策过程与结果评价的影响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5.讨论

研究三:社会风险性对普遍信任决策过程与结果评价的调节作用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研究四:社会价值取向调节普遍信任博弈中决策过程与结果评价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与研究展望

1.博弈决策阶段中时域动态加工过程

2.博弈决策阶段中频域动态变化特征

3.结果评价阶段中时域动态加工过程

4.结果评价阶段中频域动态变化特征

5.研究展望

第五部分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在于普遍信任贯穿于所有的人际互动。普遍信任是指个体在缺乏足够信息来判断他人动机、意图和行为的情况下,将社会资源交给对方处置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意愿。普遍信任本身是一种悖论现象,同时包含了崇高的抱负与深切的恐惧。一方面,普遍信任是人类社会互动过程中一个必要成分,能够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易化合作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长久以来被视为合作行为的关键前提。另一方面,信任也涉及到风险和不确定性,互动双方缺乏相关声誉信息的情况下,个体无法确定他人是否会回报自己的信任,存在遭遇信任违背而使利益受损的潜在可能。信任的悖论性也使得信任他人与否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生活,并得到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借助信任博弈范式,研究者揭示了人际信任的认知神经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包括背叛厌恶理论、社会规范理论、道德规范理论和默认行为模型。脑成像研究发现信任行为主要涉及内侧前额叶、尾状核、杏仁核和脑岛等脑区,其中内侧前额叶主要参与心理推理、情绪认知与调控等过程,尾状核参与同伴值得信赖性的习得与编码,杏仁核和脑岛则主要参与风险、不确定性和背叛恐惧加工。个体决策过程包括个体对决策选项的认知评估、决策选择以及结果评价等阶段,其本身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同时间段的心理活动可能直接导致相反的结果(信任或不信任)。现有脑成像研究偏重于信任博弈中大脑激活的功能定位方面,而在其动态加工的时间过程方面探讨较少。因此,探究普遍信任博弈的动态加工过程及其个体差异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学位论文采用Trust Game博弈任务,联合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s)和事件相关震荡(event-related oscillations,EROs)技术分析脑电数据,深入分析普遍信任的博弈过程和结果评价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个体差异性。论文的实验部分包括四项研究:研究一采用Trust Game博弈任务,结合ERPs/EROs技术,考察匿名互动情境下普遍信任博弈中博弈决策过程的脑动态变化和神经震荡特征。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区分互动对象属性(人类同伴 VS.计算机),探讨风险类型如何影响博弈决策过程和结果评价过程的脑动态变化和神经震荡特征。研究三探讨社会风险性对博弈决策阶段和结果评价阶段中脑动态变化和神经震荡特征的调节作用。研究四考察社会价值取向对博弈决策阶段和结果评价阶段中脑动态变化和神经震荡特征的调节作用。所得结果概括如下:
  1.即便存在遭受背叛的潜在可能,人们选择信任的比例仍显著高于几率水平。时域分析结果表明决策阶段中不信任决策比信任决策诱发了更负的N2成分,更小的P3波幅。频域分析结果则发现不信任决策比信任决策引发了更大的β频段(18~28 Hz,250~350 ms)能量活动;相比于获益反馈后信任决策,损失反馈后信任决策诱发了更大的β频段(15~20 Hz,150~300 ms)能量活动,而损失反馈后不信任决策和获益反馈后不信任决策诱发的β频段能量无显著差异。
  2.风险类型能够影响个体的信任决策及其相应的大脑加工活动。相比与计算机互动而言,与匿名他人完成信任博弈互动时个体更倾向于选择信任他人。在博弈决策阶段中,社会风险条件下不信任决策比信任决策诱发更负的N2成分和更强的β频段(13~15 Hz,250~350 ms)能量活动;自然风险条件下不存在决策类型的主效应。在结果评价阶段中,社会风险条件比自然风险条件诱发显著更负的dFRN波幅,且社会风险条件下获益反馈比损失反馈诱发更大的P300和更强的β频段(16~24 Hz,200~300 ms)能量活动,而自然风险条件下P300和β频段不受反馈类型的影响。
  3.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社会风险能够调节信任博弈中博弈决策过程和结果评价过程的大脑加工过程。当与匿名他人完成信任博弈任务时,高社会风险者比低社会风险者更倾向于选择信任他人。在博弈决策阶段中,相比低社会风险者而言,高社会风险者中不信任决策比信任决策诱发更小的P2成分、更负的N2成分、更小的P3波幅和更低的β频段(14~16 Hz,350~450 ms)能量活动。在结果评价阶段中,低社会风险者比高社会风险者表现出更负的dFRN波幅,且高风险者中获益反馈比损失反馈诱发更强的β频段(16~22 Hz,250~350 ms)能量活动,而低社会风险者中β频段能量则不存在上述效应。
  4.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社会价值取向能够调节信任博弈中博弈决策过程和结果评价过程的大脑加工过程。当与匿名他人完成信任博弈任务时,亲社会者比亲自我者更倾向于选择信任他人。在博弈决策阶段中,亲自我者中不信任决策比信任决策诱发更负的N2成分,亲社会者中不同决策诱发的N2波幅差异不显著;亲社会者中不信任决策比信任决策诱发更低的β频段(26~30 Hz,220~300 ms)能量活动,亲自我者中β频段能量不存在决策类型的主效应。在结果评价阶段中,相比于亲社会者,亲自我者中损失反馈比获益反馈诱发更负的FRN波幅和更强的theta频段能量(5~8 Hz,350~450 ms)。
  综上所述,行为数据结果表明,即便存在遭受背叛的风险,个体仍倾向于选择信任匿名他人,而且其普遍信任行为会受到风险类型、社会风险水平和社会价值取向的调节。脑电数据结果表明,博弈决策阶段中个体完成决策选择时需要克服信任他人的默认优先性,N2成分和beta频段能量可能反映了额叶认知控制加工。结果评价阶段中个体首先对结果是否符合预期进行迅速评价(以FRN和theta震荡活动为指标),随后对结果的动机/情感意义进行自上而下的认知评价加工(以P300和beta震荡活动为指标)。风险类型和个体差异因素(社会风险和社会价值取向)均能够对博弈决策过程和结果评价过程产生影响。相比于自然风险情境,社会风险情境中决策者做出不信任决策时消耗更多认知资源,面临背叛反馈时体验到更强烈的预期违背,面临互惠反馈时体验到更强烈的情感/动机意义,并且依据负性反馈调整随后行为时需要付诸更多的资源。相比于低社会风险者,高社会风险者做出不信任决策时涉及更多的认知控制加工,面对背叛反馈时体验到更弱的情绪体验,而且依据负性反馈调整随后行为时需要付诸更多的资源。相比于亲社会者,亲自我者做出不信任决策时涉及更多的认知控制加工,面对背叛反馈时体验到更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和预期奖励错误。

著录项

  • 作者

    张振;

  •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 学科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王益文;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认知;
  • 关键词

    人际信任; 认知神经机制; 动态博弈; 个体差异;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19:50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