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研究——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
【6h】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研究——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章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竞技体育的相关理论

2.1.1 竞技体育

2.1.2 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2.1.3 高校竞技体育

2.1.4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定位

2.1.5 培养模式

2.1.6 竞技体育人才

2.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

3.1 “学训冲突”

3.2 高校招生因素问题

3.3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毕业就业

3.4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及学生运动员后勤保障

第四章 天津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4.1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规划与发展

4.2 天津工业大学培养高校竞技体育规划与发展

4.2.1 天津工业大学领导与竞技体育组织架构

4.2.2 天津工业大学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目标

4.2.3 天津工业大学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理念

4.2.4 天津工业大学竞技体育项目布局

4.2.5 天津工业大学高校竞技体育的规划

4.3 天津工业大学针对培养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措施

4.3.1 天津工业大学竞技体育人才日常管理

4.3.2 天津工业大学对竞技体育人才招生管理

4.3.3 天津工业大学高校体育人才政治思想管理

4.3.4 天津工业大学高校体育人才二次就业管理

4.3.5 天津工业大学教练员团队建设

4.3.6 天津工业大学竞技中心后勤保障工作

4.4 天津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管理成果

4.4.1 天津工业大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学习成果

4.4.2 天津工业大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训练成果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我国提出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战略计划以来,发展高校竞技体育也成为一个关键的环节。现阶段组建具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已达236所,这也说明高校也可以是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中国大学生代表团多次杀入奖牌榜前三名,我国高校自主培养出来的竞技体育人才与国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差距甚为明显,经过分析,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一些管理体制及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尚未成熟,待于完善。
  本研究采用管理学、体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理论及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借鉴天津工业大学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对普通高校培养竞技体育过程中的学训冲突问题、高校招生因素问题、体育生毕业就业问题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后勤保障问题等来分析,通过研究取得以下结论:
  1.在管理大学生运动员的模式中,从招生、授课、日常训练及比赛等方面拥有以自身现阶段条件为基础所制定的对应的规章制度。并在管理模式方面的改革中克服高校在管理高水平运动队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所遇到的问题。
  2.有效解决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方面,从对教练员的竞聘、执教队伍、教学评价等相关环节要以学校和竞技中心共同制定的规章制度来执行,并推行教练员的专项化,保障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结构合理化。
  3.在培养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管理机制方面,有效的对学生运动员进行目标定位培养,在训练中创新思想,与国际先进科学训练接轨,重点设定传统民族优势项目。
  4.在建设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方面,严格依照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教委的指导思想进行,并加强与体育局、教育局等相关单位合作,不断地完善高校对学生运动员的医疗保障及营养膳食保障,以此进一步使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相关条件保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