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近红外光谱法无创测量人体血红蛋白浓度的研究
【6h】

近红外光谱法无创测量人体血红蛋白浓度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主要符号对照表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血红蛋白浓度的常用测量方法

1.2.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1.2.2Hemocue法

1.3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产生、发展与特点

1.4近红外无创测量血红蛋白含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近红外测量血红蛋白浓度的基础研究

1.4.2近红外测量血红蛋白浓度的现有产品

1.4.3无创测量血红蛋白当前面临的问题

1.5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成果

第二章血红蛋白概况与我国贫血状况

2.1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2.2血红蛋白浓度异常的临床意义

2.3我国人民的贫血状况

2.4小结

第三章光谱法测量原理及血红蛋白溶液的实验研究

3.1近红外光谱测量原理

3.1.1分子振动知识

3.1.2经典Lambert-Beer定律

3.2偏最小二乘法(PLS)与模型评价指标

3.3光谱仪测量系统

3.3.1光谱仪

3.3.2光谱仪操作软件

3.3.3测量系统

3.4血红蛋白溶液的实验研究

3.4.1仪器性能评价

3.4.2实验过程与结果

3.5小结

第四章无创测量的基本理论研究

4.1组织光学理论基础

4.1.1描述组织光学特性的主要参数

4.1.2人体部分组织的光学特性

4.1.3光在生物组织中迁移规律的Monte Carlo仿真

4.2皮肤的生理结构与测量部位的选择

4.3测量波长的选择

4.4小结

第五章近红外无创测量人体血红蛋白浓度的实验研究

5.1修正的Lambert-Beer定律

5.2用稳态空间分辨方法定量测量血红蛋白浓度绝对值

5.3仪器性能评价

5.4测量人体手指漫反射光谱

5.4.1测量系统设计

5.4.2测量对象

5.4.3测量真值的标准方法

5.5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工作总结与展望

6.1总结

6.2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血红蛋白含量是评价人群贫血患病率和铁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一种方便有效的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对于评价人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现有的检测方法需要对患者采血,不仅麻烦,使用耗材的成本高,取血的疼痛更使大多数人不可能随时监测自身的血红蛋白水平。近红外光谱技术以其快速、低成本、无创、及绿色环保等显著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用近红外光谱法无创测量人体血红蛋白浓度,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临床分析领域的一个崭新应用。 本文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情况,对我国人民的贫血状况进行了调研,并总结了当前国内外近红外无创测量血红蛋白浓度的研究现状。从医学的角度选食指屈侧第二关节处为测量部位。主要工作如下: 评价了HR2000光纤光谱仪检测系统的信噪比和稳定性。仪器充分预热后,透射测量水的CV值在2‰-6‰内,稳定性在1%内,反射测量的CV值达6‰-8‰;测量人体手指光谱的信噪比可达5‰-1%,同一人同天内测量稳定性在4%以内,不同天测量稳定性在5%内。 对不同浓度的17份血红蛋白单质水溶液进行建模,模型预测能力很好,RMSEP值为40.06mg/dL,相关系数R为0.998。 在无创测量人体之前,研究修正的Lambert-Beer定律,实现了HbO2、Hb的绝对量估算,提供比相对量检测更为有效的参数。研究了强散射介质中光的传输规律,经组织散射后所有光子的程长分布规律,以及所有光子穿透深度分布规律。并用MonteCarlo模拟出了PDPF因子与组织厚度之间的关系。 测量人体手指的漫反射光谱。在选定的两波长处(760nm,850nm)求得血红蛋白浓度的结果,比用光谱建立模型预测所得到的结果更接近真值。讨论血红蛋白浓度时需按性别分别对待。全部男性受试者(除去奇异点)的相对误差在7.39%以下,相关系数为0.954;全部女性受试者的相对误差在7.26%以下,相关系数为:0.969。

著录项

  • 作者

    刘庆珍;

  •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

  • 授予单位 天津大学;
  • 学科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蒋诚志,王毅;
  • 年度 200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H772.7;
  •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血红蛋白浓度; 无创化验;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