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能值一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城市评价方法研究
【6h】

基于能值一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城市评价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创新性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城市理论

2.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2.1.2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2.1.3 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2.1.4 生态城市评价的国内外研究

2.2 生态足迹理论

2.2.1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2.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2.2.3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量分析

2.2.4 生态足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2.5 生态足迹法的优缺点

2.2.6 生态足迹法的改进

2.3 能值分析理论

2.3.1 能值分析理论的概念与原理

2.3.2 能值分析的方法步骤

2.3.3 能值分析法的应用

2.3.4 能值分析法的评价

第三章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方法研究

3.1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与改进

3.2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

3.2.1 能值与生态足迹互换基础的建立

3.2.2 能值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3.2.3 能值生态足迹的计算

3.2.4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

第四章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方法验证

4.1 模型验证的说明

4.2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

4.2.1 传统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4.2.2 传统生态足迹的计算

4.3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

4.3.1 能值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4.3.2 能值生态足迹的计算

4.4 模型的验证

第五章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模型的账户分析

5.2.1 自然账户

5.2.2 生物产品账户

5.2.3 能源账户

5.2.4 初级工业产品账户

5.2.5 废弃物账户

5.2.6 虚拟产品账户

5.3 模型的指标分析

5.3.1 人均生态盈余或赤字

5.3.2 万元GDP的生态足迹

5.3.3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5.3.4 生态协调性指数

5.4 结果分析

5.5 相关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进行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在生态城市评价方面的研究,目的是准确把握城市生态性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探索变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良状况并做出预警,从而保障城市良好的生态性,为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工作包括:
   首先,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及评价现状进行综述。分析评价的重点与难点、优势与不足,并对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进行对比,探索适用于不同类型城市并能真实反映城市生态性状况的评价方法。
   其次,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分析与归纳,寻找模型在生态城市定量化评价方面的优缺点。针对传统模型中基于静态封闭系统的假设、忽视区域功能定位之间的差异、基于空间互斥性的假设、低估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等缺陷,在生态足迹模型的框架下利用能值理论对传统模型的缺陷进行改造,形成能值一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
   改进后的模型充分考虑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及破坏性、物质的投入产出性等因素,在城市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根据前人提出的自然生态承载力、产品产出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提出了人工生态承载力和虚拟产品供给的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并对它们进行了具体的量化计算,可以真实的反应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以及考察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差异和比较优势;在城市生态足迹的计算中,将废弃物排放所造成的生态足迹占用也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使得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更加全面。通过2007年天津、上海、重庆三市的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对改进后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陷,更加客观的反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最后,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运用到天津市2001-2008年生态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之中,从生物产品、能源等多个账户及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等一系列评价指标的角度,对天津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