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非参数前沿分析的工业环境绩效测度与评价
【6h】

基于非参数前沿分析的工业环境绩效测度与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与文献综述

2.1 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2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参数前沿方法

2.3 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和行业层面工业环境绩效现状及总体趋势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数据来源及说明

3.3 分行业工业环境绩效的变化趋势

3.4 分区域工业环境绩效的变化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规制视角下的工业行业环境绩效

4.1 研究方法

4.2 实证研究数据来源和说明

4.3 工业行业环境绩效测度与分析

4.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差距视角下的区域工业环境绩效

5.1 研究方法

5.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及研究数据来源

5.3 省域技术梯队划分

5.4 区域工业环境绩效测度与分析

5.5 区域工业环境绩效收敛性分析

5.6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环境绩效评价与差异化分析

6.1 基于Tobit二阶段法的外在影响因素分析

6.2 基于LMDI分解分析的内在驱动因素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业环境绩效提升的策略研究

7.1工业环境绩效提升的环境规制策略

7.2 工业环境绩效提升的技术改进策略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与启示

8.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工业发展仍需要较大的能源消耗,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何在总量大、增速快的形势下,实现工业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本文以工业环境绩效测度为切入点,期望通过绩效测度和评价找寻工业环境绩效提升策略。由于制度和技术是影响组织运营绩效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围绕环境规制和技术差距,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环境影响替代因子,采用非参数前沿方法,在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研究了工业环境绩效的现状、变化趋势、行业差异、区域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影响因子,以期为我国各工业行业及各省制定提升工业环境绩效和节能减排的策略提供有效决策支持。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创新如下:
  (1)在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采用DEA窗口模型及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工业环境绩效的动态变化趋势,将M-L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并结合我国工业发展实际,从行业层面和区域层面,探究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环境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对工业环境绩效的影响。
  (2)采用方向距离函数和环境DEA技术建模,将环境规制行为分析引入研究,测算了各工业行业由环境规制导致的效率损失和规制成本。本文构建了环境规制成本、环境无效率值、环境绩效指数三个指标,探讨了这三个指标各自的特征和优势,以及其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之间的差异,以为科学的测度工业行业环境绩效和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降耗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3)依据本文构建的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将我国省市按照因子定权法重新划分为具有较显著技术差异的3个群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非参数共同前沿分析法和带有松弛测度的DEA方法,构建了在“节能-增产-减排”3E目标约束下工业环境绩效测度模型,从技术差距的视角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1个省市的工业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了全国整体及各技术群组技术水平的趋同情况,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省域工业环境绩效提升和节能减排策略提供依据。
  (4)利用LMDI分解分析和Tobit二阶段法,探究了在环境规制和区域技术差距视角下各行业和各技术群组呈现出的工业环境绩效差异,提炼出影响工业环境绩效的主要因子,并对各因子的贡献度进行了测算和评价。
  (5)针对不同贡献度的影响因子,结合我国工业发展实际,从环境规制和技术改进两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工业环境绩效提升的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