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6h】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缘起

1.2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

1.5研究意义

1.5.1理论意义

1.5.2现实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渊源

2.1古希腊哲学家的实践思想

2.1.1苏格拉底的实践思想

2.1.2柏拉图的实践思想

2.1.3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思想

2.2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实践思想

2.2.1康德的实践思想

2.2.2黑格尔的实践思想

2.2.3费尔巴哈的实践思想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1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

3.1.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

3.1.2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大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3.1.3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在承继与发展中与时俱进

3.2列宁的实践观

3.2.1列宁对马、恩实践观的理论发展

3.2.2俄国革命及苏维埃建设的实践

3.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3.1毛泽东思想中的实践观

3.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践观

3.3.3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思考

4.1实践观视域下的人与自然

4.1.1生产实践的物质属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4.1.2人与自然关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3在生态实践观指导下与自然和谐相处

4.2实践观视域下的人与社会

4.2.1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4.2.2人与社会关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2.3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意义重大的社会实践

4.3实践观视域下的人与自身

4.3.1实践是个人提升自己的根本途径

4.3.2人与自身关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3.3在积极实践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这一概念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之后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实践的概念加以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实践思想直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哲学思想自诞生之后便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的认识随着他们参与工人运动、考查社会现实而不断深化。列宁在其领导的俄国革命与苏维埃国家建设的过程当中,充分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中国的历届领导人重视实践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这一哲学思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的现实情况,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他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明确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发展了生产实践理论,注重社会实践的调整,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习近平实践思想的总结是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实践作为一种独特的力量,在带来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消极作用。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的拉大及个人独立性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消极实践所导致的。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来分析以上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难点。
  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渊源,主要梳理了实践概念的产生及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实践思想;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实践观及中国化的实践观,在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当代的实践思路即习近平的实践观;第四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思考,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层面上反思当代人类实践,针对生态恶化、贫富差距、个人独立性缺失等问题展开论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