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研究
【6h】

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增长的城镇化率与大量消失的乡村

1.1.2 乡村风貌发展同质化与城乡建设同质化

1.1.3 传统文化危机与全民乡愁意识

1.2 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解析

1.2.1 本文关键词汇的概念界定

1.2.2 本文相关概念解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1.3.1 乡村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和论著

1.3.2 特色风貌方面的研究和论述

1.3.3 乡村营造策略的研究和总结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近现代我国乡村文化与风貌的兴衰历变

2.1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2.1.1 1840年前夕中国的经济总量占比世界的三分之一

2.1.2 两千年基本稳定的“耕读传家”乡村文化教育观念

2.2 清末至建国前中华文明遭受的巨大颠覆与发展博弈

2.2.1 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1861-1912)

2.2.2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与东西方文化救国实践(1912-1937)

2.2.3 抗战前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和农村文化建设(1921-1937)

2.2.4 持续的战争加剧了农村的贫穷与文化的没落(1937-1949)

2.3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1 战后百废待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1949-1978)

2.3.2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的剧增与文化堕距的出现(1978-)

2.3.3 快速统一建设的新农村社区和农民上楼问题(1990-)

2.4 美丽乡村建设与全社会对乡村的热切关注

2.4.1 政府主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4.2 艺术家、文学家下乡与实践成果

2.4.3 社会学、经济学的乡村关注

2.4.4 民间组织与民营机构的全面介入

2.4.5 进入乡村的建筑师的研究与实践

2.5 小结

第3章 乡村风貌的分类与现状调研

3.1 调研方法与调研对象的选择

3.2 调研乡村风貌的总体情况

3.2.1 全国各地乡村风貌建设发展不均衡

3.2.2 各个时期建设的乡村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

3.3.3 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风貌差别很大

3.3 不同风貌特征的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原生态的传统特色风貌乡村

3.3.2 旅游发展的特色风貌乡村

3.3.3 无明显特色的一般风貌乡村

3.3.4 发展中的风貌混杂的乡村

3.3.5 统一建设的单一风貌乡村

3.4 由于与城市距离不同而产生的乡村风貌问题

3.4.1 城边村的主要风貌问题

3.4.2 近郊村的主要风貌问题

3.4.3 远郊村的主要风貌问题

3.5 风貌营建存在的问题剖析

3.5.1 各地经济发展失衡导致乡村风貌千差万别

3.5.2 乡村文化传承失序导致乡村风貌乱象百出

3.5.3 乡村政策管理失准造成乡村发展有失偏颇

3.5.4 乡建技术策略失当致使乡村设计不尽人意

3.6 小结

第4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师的乡村风貌营造策略

4.1 欧洲建筑大师的乡村建筑实践方法

4.1.1工匠精神:卒姆托(Peter Zumthor)坚持不变的乡村守候

4.1.2有机更新:斯诺兹(Snozzi)30年在蒙特加拉索(Monte Carasso)

4.1.3 融入自然:RCR家乡的事务所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有机融合

4.2 日本建筑师的崇尚乡村、敬畏自然的艺术实践

4.2.1 敬畏之心:安藤忠雄(Ando)将作品融入乡村自然的土地

4.2.2 崇尚乡村:妹岛和世(SANAA)将遗弃的乡村塑为艺术殿堂

4.3 我国台湾地区建筑师的社会学乡村实践

4.3.1 在“田中央”:黄声远始终不变的宜兰坚守

4.3.2 甘当“水牛”:陈永兴俯首耕耘的后壁土沟

4.3.3 做“潮间带”:陈育贞一点一滴的社区营造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优秀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四缘”价值观

5.1 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5.1.1 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幸福感

5.1.2 保护传统文化利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5.1.3 维护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乡村社会村民自治和自立

5.1.4 恢复传统文化成为乡村人文生活风貌的重要展现

5.2 乡村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因缘分析

5.2.1 地缘是乡村文化构建的基础

5.2.2 血缘是乡村文化构建的纽带

5.2.3 业缘是乡村文化构建的导向

5.2.4 情缘是乡村文化构建的核心

5.3 尊重“四缘”,构建新的乡村文化价值观

5.3.1 尊重地缘特点,保持与山水环境和谐的文化观

5.3.2 借助血缘关系,恢复一定的伦理家风

5.3.3 推动业缘发展,从利益共享到文化共建

5.3.4 促进情缘建设,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文化传承的微介入规划及推演容错策略

6.1 与乡村文化传承相适应的微介入规划设计方法

6.1.1 何谓微介入的规划方法

6.1.2 渐进式规划理论与微介入规划方式的异同

6.1.3 参与式规划理论与微介入规划方式的关系

6.1.4 反规划理论对微介入理念的借鉴关系

6.1.5 微介入方式在乡村的适用性

6.2 对“介入点”的分析与推演

6.2.1 推演的概念

6.2.2 推演的作用

6.2.3 推演的方法

6.3 对结果的容错与校验

6.3.1 容错的概念

6.3.2 容错的重要性:容错引发文化自觉

6.3.3 容错的时效性:从容错到纠错

6.4 建立可持续的开放式设计体系

6.4.1开放式设计的重要性

6.4.2 建立“微介入、推演、容错、修正”的持续设计体系

6.5 昆山市锦溪镇祝家甸村微介入规划的试验和效果分析

6.5.1 介入以前:2014年的祝家甸村

6.5.2 开始介入:选择最合适的介入点

6.5.3 分析推演:从砖厂到对面的砖窑

6.5.4 推演成立:针对介入点实施改造

6.5.5 容错机制:允许村民的发挥创造

6.5.6 设计不止:楼上到楼下,村口到村里

6.6 小结

第7章 基于社区文化的景观微治理策略

7.1以村民为主体的景观微治理策略

7.1.1 景观微治理概念与环境整治的区别

7.1.2 景观微治理与景观先行策略的辨析

7.1.3 景观微治理是微介入规划的景观学延伸

7.2 景观微治理是基于社区文化的乡村风貌改善策略

7.2.1 社区营造与社区文化的形成

7.2.2 景观微治理和社区营造的关系

7.2.3 日本和我国台湾基于社区文化的乡村景观治理实践

7.2.4 景观微治理是一个不断激发创造社区文化的过程

7.3 景观微治理的实施步骤

7.3.1 环境卫生的清扫和垃圾清理

7.3.2 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和改造

7.3.3 引导村民各家各户景观提升

7.4 黄山市歙县瀹川汪村景观微治理的实例分析

7.4.1 汪氏通宗、血缘世亲

7.4.2 集体参与、家园理清

7.4.3 村民振奋、梦想萌生

7.4.4 家家动手、户户提升

7.4.5 共同创业、文化再兴

7.5 小结

第8章 基于乡土文化的新乡土建筑设计策略

8.1 乡土建筑与新乡土建筑

8.1.1 匠人与乡土建筑

8.1.2 当代建筑师与新乡土建筑

8.1.3 当代新乡土建筑的发展概况

8.2 基于乡土文化的“四缘”价值观

8.2.1 因循地缘的当代乡土民居

8.2.2 尊重血缘的传统民居改造

8.2.3 重视业缘的乡村公共建筑

8.2.4 促进情缘的交流空间改造

8.3 改造更新是创作的基本立场

8.3.1 原结构加固

8.3.2 新框架支撑

8.3.3 安全核植入

8.3.4 拆解再构造

8.4 环境应对是设计的不变原则

8.4.1 形体隐于自然

8.4.2 场所融于生活

8.4.3 空间谋于发展

8.5 材料技艺是发展的努力方向

8.5.1 乡土材料技艺的现代化

8.5.2 现代材料技术的乡土化

8.6 在地陪伴是建造的有效方式

8.6.1 乡村建筑师对比“赤脚医生”

8.6.2 建立有效的乡村建筑师制度

8.6.3 乡村建筑师依盼的那份情怀

8.7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在研期间调研乡村目录及类型标签

附录B 现行法规、中央政策导引关于乡村文化风貌的要求整理

附录C 国家第1/2批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四缘构建分析

附录D 住建部2015/2016田园建筑一二等优秀案例情况分析

附录E 调研计划大纲(以珠三角调研为例)

01 广州增城区小楼镇(传统城郊农业与远郊村)

02 广州白云区江高镇:(现代都市农业与城边村)

03 广州番禺区大龙街道(自下而上转型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与城中村)

04 佛山南海区大沥镇(集体土地流转与“三旧”改造)

05 深圳龙岗区(公众参与与社区自治)

06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专业镇)

附录F 研究调研乡村调研日志(部分节选)

01 宋庄调研日志

02 大营村调研日志

03 小堡村调研日志

04 皇木厂村调研日志

05 沔青村调研日志

06 牛角峪村调研日志

07 张皋庄村调研日志

附录G 调研报告(以山东邹平地区调研为例)

附录H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调查报告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