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承与演进: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嬗变研究
【6h】

传承与演进: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嬗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本课题的现状述评

1.2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3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6本课题的研究结构

1.7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肖像画的概念、分类

2.1肖像画的概念与本研究界定

2.2肖像画的分类

2.3明代之前肖像画的功用与形式

第3章 兼收并蓄——明清时期宫廷肖像画艺术表现研究

3.1明代传统宫廷肖像画

3.2清代宫廷肖像画

第4章 生机勃勃——明清时期文人阶层肖像画艺术表现研究

4.1曾鲸及其波臣画派

4.2 禹之鼎及扬州地区文人肖像绘画

4.3任伯年及上海地区文人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5章 光辉璀璨——明清时期民间肖像画艺术表现研究

5.1民间肖像画的分析

5.2“相术”、“秘籍”与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关系

5.3 明清时期民间肖像画的变化

第6章 结语——中西融合与创新开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西洋风研究附表一

附录2西洋风研究附表二

附录3 四幅乾隆帝行乐图

附录4曾鲸作品表

附录5民间祭祀像多代图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个人信息

发表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 谢

展开▼

摘要

明清时期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承接前代肖像画风貌,于诸多外在因素影响下兼收并蓄,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多元化风格。以往学术界研究多关注明清时期肖像画繁盛的具体表面现状,忽略了促使其产生丰富性和活力性的内在因素,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阶层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具体变化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议题。 通过前期调研,本文将通过明清时期肖像画代表作品以图式与文本、图式与图式之间进行对比,在大量掌握明清肖像画图像和背景介绍的基础上,按照服务对象阶层(横向)和时间(纵向)的不同,对其艺术表现形态的变化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明清肖像画的艺术表现在变化过程中,以继承笔墨传统为根基,一直坚守中国传统肖像画精髓,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更新、演变,寻找适合其阶层审美意识的表现形式。 任何时代、任何门类的艺术特色,大都由这个时代的主流派所承载,而主要流派的艺术特色,归根结底是由本流派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来体现。明清肖像画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其艺术表现都有代表性的阶层、流派和突出特点。因此,按服务对象阶层的不同分为宫廷肖像画、文人雅士肖像画、庶民百姓肖像画。三者并非独立个体,而是代表了明清时期肖像画艺术此消彼长的特定状态。明末清初,传教士画家的入廷任职,使已经开始酝酿变化的中国肖像画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变革时期,他们来华后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肖像画的笔墨技法,使传统的墨骨、赋色两大传统肖像画受到影响。 本文重点研究明清肖像画包括帝王像、朝服像、祖容像、文人名仕像等艺术表现形式,也必然通过对明、清代肖像画的主流画派和代表性人物以及对典型个案和相关史实、理论,针对以往学术研究不足,从一个被忽略的角度来探讨肖像画的独特审美和价值,尤其是将从属于社会低层的庶民肖像画进行深入分析,将相术、秘诀对肖像画的影响以及其面部图示变化做出梳理,从而更好、更全面地评估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转变形式以及价值所在。 明、清时期的肖像画兼收并蓄,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发展,为中国人物画的二十世纪复兴,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坚实的铺垫和准备。中国肖像画作为这一文化融合的先导,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变革创新活动,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预示着中国绘画的古典形态即将终结,意义非凡而久远。因此,笔者借以通过对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研究,望能为今后有关明清肖像画的学者研究及绘画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