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营者股票期权(ESO)——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6h】

经营者股票期权(ESO)——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使用协议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和文本基点

三、股票期权的基本目的和目标

四、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和意义

第一章经营者股票期权理论基础

第一节西方古典经济学中关于人的经济价值思想

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企业和企业家的理论

第三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代企业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章经营者股票期权的概念与机理

第一节股票期权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股票期权的功能和效果

第三节股票期权的实施条件和要素构成

第三章中外股票期权比较研究

第一节股票期权在国外的应用

第二节在我国推行ESO的差异

第三节股票期权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中国股票期权的发展与案例分析

第一节十五届四中全会之前中国股票期权发展状况

第二节十五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国股票期权发展状况

第三节北京国企的股份期权模式及案例评析

第四节武汉国企经营者股权模式及分析

第五节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计划

第五章中国企业股票期权计划的设计与创新

第一节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范围和股票来源

第二节经营者行权资金的来源

第三节股票期权的授予及行权价格的确定

第四节非上市国有企业期股计划的创新设计

第五节股票期权规范化设计中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第六章中国企业推行股票期权制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一节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解决方案

第三节建议选择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经营者股票期权(ESO)在国外已有成熟的理论与实践,但ESO在中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虽然已有一些案例,但极不成熟,需要探索和创新。由于中外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不同,ESO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理论、法律、政策和案例,结合中国的国情,创立中国特色的ESO。 一、研究思路。 首先,确定该文的研究对象,即经营者股票期权ESO(ExecutiveStockOptions)。有人把它译成“经营者股票期权”、“管理股权”,也称“期股”。该文之所以称之为经营者股票期权,是想强调它的对象是一个高级管理层,而不仅仅是首席执行官或者总经理;其次,确定该文的研究方法。如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即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相互联系、层层深入、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方法;中外比较的方法,即通过对欧、美、日与中国ESO的机理和案例分析,比较各自的共同点和差异,得出中国ESO的思路和方案;再次,确定该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即按照概括论述→理论分析→概念、范围和机理研究→中外比较分析→中国典型案例解剖→ESO设计和创新研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研究框架和逻辑顺序展开论述以容纳该文的内容。 总之,从对ESO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入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中外比较、举案说理、实证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对ESO进行全面系统而又突出重点的研究,即突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而得出一套在中国推行ESO的理论依据、实施条件和环境、方案设计要点及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更加强化了对中国ESO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力求在这两个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 包括以下六方面,即ESO的理论分析;ESO的概念和机理研究;中外ESO比较研究;中国典型案例解剖;中国企业ESO的设计和创新;中国企业ESO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但重点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ESO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一是突出对ESO的理论分析,如西方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经济价值的论述,概括了威廉·配第、亚当·期密和E·恩格尔等古典经济学家的有关思想;再如,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企业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家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详细论述了从科斯到张五常,再从马歇尔、熊彼特到舒尔茨、杨小凯等20多位经济学家的有关理论和思想,使这些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成为该文的重要支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现代企业的应用和发展成为该文新的支撑点,如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的地位、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人力资本的层次、定价等为该文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该文特别提出了在现代社会和企业中拓展马克思价值论的六个新观点,成为该文的理论创新之处。二是突出了对ESO的实证研究,如关于ESO的机理和应用问题的论述,它包括ESO的功能、效果、机制、优劣分析、实施条件和要素构成等。通过对中外ESO比较分析和对中国北京、武汉和上海三种不同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化了对ESO在中国的实施条件和构成要素的认识;通过对中国ESO设计和操作实务以及在现实中ESO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的研究,更加细化和深化了对中国ESO的实证分析。该文还特别提出了ESO实操过程中的难点和设计创新问题、如期权定性和界定问题、实施期权企业的条件问题、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原则问题、实施股票期权的主体问题、期权的数量确定问题以及非上市国有企业期权计划的创新设计等。 三、研究创新。 该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创新。对马克思的价值论中C+V+M商品价值三分法中的M的占有权和分配权重新认识,并提出了六个新观点,①C+V+M的划分方法不符合现代经济现实,M必须重新分割,从中扣除用于补偿生产、研发、营销、管理以及资本使用等各项费用之后,最终的余额才归企业所有者占有的企业真正的增值,即净剩余。②在马克思C+V+M三分法中,M归资本独占,在现代企业中净剩余改由资本和劳动分享,如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劳动分享形式。③净剩余由资本独占转变为多元主体分享是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净剩余的分配走向社会化。④净剩余分享的多元化是在现实社会中各分享主体博奕互动过程。⑤在中国不管是国有、私有企业,还是公众共有经济都将逐步走向净剩余分享制。⑥净剩余分享制意味着资本收入的长期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 二是实证研究创新。该文提出了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国有企业期股激励的创新设计,与现有的期股激励相比该种设计有两大优点:①具有杠杆效应,可成倍放大激励强度,高级管理人员承担一定的风险;②可用企业的关键财务指标代替股票作为激励的基础,使期股激励更加科学和简便。实证研究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创新:如期股激励合约的标的物、价值、数量、成交价、交割和投机行为的预防等。二是操作创新:如激励工作小组、设计和竞买低价的确定、竞买和中标签约、合约浮动盈亏的监控、高管人员的流动、期股合约的结算及效果评价等项内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