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农村述论(1931~1945年)
【6h】

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农村述论(1931~1945年)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选题的研究概况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村屯组织结构

第一节村屯基层政权及职能

一、保甲制

二、村制的实施

三、战时体制下的国民邻保组织

第二节协和会在农村的活动

一、协和会的由来与发展

二、协和会在农村的活动

三、协和会的本质

第三节村屯组织结构的破坏

一、特殊村落——集团部落

二、长城沿线“无人区”对村屯组织的毁灭

三、日本移民开拓团

第二章土地产权结构的演变

第一节土地的剥夺与流失

一、“地籍整理”

二、日本百万户移民计划

三、对农民土地的劫掠

第二节封建土地占有关系的延续

一、无地农户比例上升

二、汉奸地主的形成

三、租佃关系的新发展

四、雇工形态与雇工生活

第三章农业生产考察

第一节伪满前期的农业危机

一、农业危机概况

二、农业危机原因剖析

三、大豆生产的衰退

第二节农业增产政策

一、农业增产政策

二、生产技术改良与改造农田

三、军需品棉花的生产

第三节畸形产业——鸦片

一、鸦片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冲击

二、鸦片种植对烟农的迫害与盘剥

三、烟毒对农村社会风气的影响

第四章农民负担透视

第一节粮谷出荷与粮食配给

一、农业统制

二、兴农合作社

三、粮谷出荷与粮食配给

四、饥荒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第二节劳工摊派

一、劳工统制政策的演变

二、对农村劳工的征集

三、劳工待遇与劳工生活

第三节金融搜刮

一、苛捐杂税

二、滥发纸币和强制储蓄

结束语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一:年代对照表

附录二:读博期间科研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

后 记

展开▼

摘要

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农村是日本对华殖民统治的一个缩影。它的出现既是日本殖民政策的特殊历史产物,又是对广大农民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 伪满地方政权是日本进行殖民统治的基础,保甲制、村制和国民邻保组织皆是日本不断强化殖民统治和加紧经济掠夺所采取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集团部落、“无人区”和日本移民开拓团的出现,使东北农村原有的村屯组织结构受到破坏或毁灭,对当地农民生活构成巨大威胁和冲击。协和会是在关东军操纵和控制下对东北民众进行思想奴化教育的政治团体,逐渐演变成为走向战时经济体制的民众动员和实施机关。 日本通过“地籍整理”和百万户移民计划,对农民土地进行大肆劫掠。伴随着土地的剥夺与流失,地权高度集中,农民两极分化严重,自耕农阶层因受到冲击而基本瓦解,并生成大量无地农户,佃农和雇农成为农村最大的群体,贫困化阶层扩大。地主阶级身份发生转化,传统意义上的地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转型时期的地主与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相结合。日本移民作为东北农村的特权阶层,演变为中国领土上的新兴异族地主,使租佃关系在封建土地占有关系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由于受战乱、世界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和日本掠夺政策及对农业生产力征发与破坏等影响,致使东北以大豆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经济急剧地衰退。在农业危机中,农民惨遭浩劫,生活陷于绝境。为加强对农业资源的掠夺,日伪通过实施经济统制政策,迅速建立了殖民地农业体系,控制东北的农业生产和流通。这种农业生产完全违背自然经济发展规律和农民个人意愿,即根据“需要什么生产什么”,“需要多少掠夺多少”的原则。其中,军用品棉花的生产成效显著,而鸦片的种植,最具代表性。 尤其到战争后期,农产品成为头号战时紧需物资,伪满地方政权、协和会、兴农合作社实行三位一体制,共同对农民进行农业掠夺。以劳动统制政策为基础的强制劳动也愈演愈烈,千百万农民被强行征集和残酷奴役,不仅生活得不到保障,生命也时刻受到威胁,有相当一部分劳工因劳累、受虐致死。而占人口80%的农民最终难逃战争危机,日伪政府通过三次战时大增税、地方摊派、滥发纸币、公债,强制储蓄和保险等手段,将农民手中的每一分钱搜刮殆尽,农民负担极其沉重。

著录项

  • 作者

    李淑娟;

  •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

  • 授予单位 南开大学;
  • 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刘景泉;
  • 年度 200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K256.61;
  • 关键词

    日伪政权; 东北农村; 日本对华殖民统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