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俗与文化翻译对民族文学方法论建构的启示
【6h】

民俗与文化翻译对民族文学方法论建构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民族文学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民族与民族文学

1.1.1“民族”的概念

1.1.2“民族文学”的概念

第二节建立民族文学研究方法论的诉求和方法

第二章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民俗学方法

第一节民俗的概念

2.1.1民俗之“民”

2.1.2民俗之“俗”

2.1.3现代性语境下的“民俗”

第二节民俗与民族文学

第三节文学研究中的民俗学方法

2.3.1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

2.3.2民间故事类型学的方法

2.3.3结构主义神话学的方法

2.3.4口头程式诗学和活态文本

第四节“伪俗”与民族文学研究

2.4.1“伪俗”的概念

2.4.2“伪俗”的起源

2.4.3“伪俗”的相关概念

2.4.4“伪俗”对民族文学研究的启示

2.4.5“伪俗”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翻译方法

第一节文化翻译的概念

3.1.1翻译的本质

3.1.2文化翻译的概念

第二节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第三节文化翻译与民俗

第四节文化翻译对民族文学研究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在我国,随着(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一种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民族文学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当下,民族文学研究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批评话语的陈旧成为了阻碍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学研究发展的障碍。那么,建立一种民族文学方法论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民族文学的概念,我们认为它是一种想象共同体的话语形式,并将这一性质作为立论的起点。对于具体的方法指导,我们试图寻找一种切合民族文学特点和实际的方法,而不是仅仅是对一般理论的套用。鉴于此,一种民俗学和“文化翻译”的方法便凸现出来。 对于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民俗方法,我们主要的理论资源来自于多尔逊和邓迪斯,民俗参与了民族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同样也参与了民族文学作为一种想象共同体的话语形式的建构。民俗对民族文学的方法论意义不但在于一些常见的分析方法上,更重要的是我们借鉴了多尔逊的“伪俗”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伪俗”理论这一平台,发现很多以往被忽视的因素,还有重新理解民族文学中的一些现象。民族文学中“伪俗”的展示一方面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经济(文化资本)的功能。作者创造出一些灵活的叙事策略和方法,将民族问题文本化了。这便是文本所谈的第一个理论重心,同时要注意的问题是,我们既不能忽视民族文学中“伪俗”的干预,又不能将对问题进行过度诠释,一味否定。 对于第二种方法,即“文化翻译”,文章主要借鉴的是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说的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即“文化翻译”问题,和文化研究中的“翻译转向”,还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概念。翻译首先也是民族和民族文学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文化翻译”语境下谈民族文学,也就是要发掘翻译背后的审美范畴之外的意识形态性。其中一类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就是民族作家双语(多语)写作的问题,这种非母语写作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我翻译,它相对而言具有某些目的性,这些目的性包括寻求异民族的认同,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它却不是本民族的自我认同的手段,因为它放弃了母语写作,脱离了民族的语境,背离民族认同的初衷;包括迎合某些意识形态要素,抛弃了民族对抗异民族话语霸权的语言的武器;目的性还包括迎合民族经典产生的模式,成为了一条民族文学经典化的捷径等。这便是本文第二个理论重心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