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社会总福利的研究视角
【6h】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社会总福利的研究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结构安排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有关货币政策经典理论的介绍

第一节 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2.1.1 凯恩斯的基本观点

2.1.2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主要观点

2.1.3 新剑桥学派的基本观点

2.1.4 新凯恩斯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货币学派观点

2.2.1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2.2.2 货币供应量

2.2.3 反对制造通货膨胀

2.2.4 评论与启示

第三节 理性预期学派观点

2.3.1 主要观点

2.3.2 评论与启示

第四节 其他学派观点

2.4.1 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

2.4.2 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第三章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视角

第一节 研究视角之一:货币是否中性

第二节 研究视角之二: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3.2.1 最终目标

3.2.2 中介目标

3.2.3 操作目标

3.2.4 政策工具

第三节 研究视角之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四节 研究视角之四:货币政策的效应时滞

第五节 评论与启示

第四章 基于社会总福利研究视角的分析

第一节 社会总福利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 模型介绍

4.2.1 经济描述

4.2.2 厂商行为

4.2.3 家庭行为

4.2.4 确定性世界中的社会总福利

4.2.5 波动世界中的社会总福利

4.2.6 货币政策的能力边界

第三节 参数估计

4.3.1 相对风险规避系数θ的估计

4.3.2 人均消费增长率ˉg和人均消费增长率的波动率σ2的估计

4.3.3 时间折现率ρ的估计

4.3.4 人口增长率n的估计

第四节 定量讨论

4.4.1 结论分析

4.4.2 政策建议

第五章 本文结论

第一节 本文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第二节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一般而言,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争论都集中在短期内,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货币政策当局能否对实体经济产生预想中的作用。但是货币政策对于社会福利的改进效果缺乏有效的依据。即使大量的经验研究揭示了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但这些研究仅仅停留在消费、投资和产出等宏观总量指标的比较上,并不能提供政策有效性的良好依据。对政策效果的评价最终要体现到经济参与人的福利水平上,如果政策的实行不能提高经济参与人的福利水平,就不能因为总量的增加而断言政策是有效的。
  基于这一点,本文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针对中国的具体数据,初步估计出在一个货币政策能够完美达成政策目标的理想世界里,货币政策在社会总福利的层面上所可能达到的极限边界。换言之,实际上给出了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在理论上所能带来福利改进的能力边界。在具体实现上,使用标准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得到在平稳增长路径和附加波动因素后的增长路径下的社会总福利的一个比值,通过中国实际统计数据的估算,定量地讨论我国货币政策所可能达到的能力边界。
  通过定量的比较1978-1990年和1991-2004年两个阶段的货币政策调控的能力边界,发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的宏观经济稳定程度在不断加深,货币政策调控的能力边界存在着一个大幅下降的过程。而且,这一货币政策效力(以能力边界度量)的下降同传统上学术界所关心的诸如时滞因素、预期因素、政策执行效力等等导致政策失效的因素完全无关。结果表明:不论有关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这些传统争议双方谁对谁错,货币政策效力在近年来的下降至少在能力边界的意义上是肯定的,我国的货币政策当局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同时,根据结果,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通过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波动从而提高社会总福利的效果是非常小的。因此认为今后的货币政策目标以盯住通货膨胀为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