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日复交后日本政界中国观的演变(1972~2006年)
【6h】

中日复交后日本政界中国观的演变(1972~2006年)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概要

序章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视角及方法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日两国关系恢复期日本政界的中国观(1972-1978年)

第一节 围绕中日复交政界的对华认识及其政治博弈

1.1.1 复交前政界“保守本流”中国观的底流

1.1.2 自民党内对中日复交的认识分歧

1.1.3 在野党的对华认识和行动

1.1.4 田中角荣的对华认识及其“择中弃台”决断

第二节 围绕反霸条款的战略之争

1.2.1 中日缔约动议与“反霸条款”

1.2.2 牵制日本缔约的内外因素

1.2.3 三木的“等距离外交”思想及实践

第三节 福田内阁时期政界的缔约认识和行动

1.3.1 福田“全方位外交”战略的调整

1.3.2 缔约的促动及制约因素

1.3.3 园田直外相的缔约认识及立场

小结

第二章“友好”基调下的“建设性接触”(1979-1992年)

第一节 日本对华合作的认知因素及其实质

2.1.1 基于安全战略考量的对华合作

2.1.2 基于经济利益考量的对华合作

2.1.3 基于情感因素考量的对华合作

第二节 大平正芳的中国观及其实践

2.2.1 源于良知和正义的中国观

2.2.2 大平“综合安全保障”思想与中国

2.2.3 大平推动对华友好合作的实践

第三节 中曾根的国际国家构想及其中国观

2.3.1 国际国家构想与“战后政治总决算”

2.3.2 中曾根康弘的“三位一体论”

2.3.3 中曾根康弘的中国观

第四节 冷战术期日本政界的国际观及对华认识

2.4.1 日美欧三极体制构想

2.4.2“世界中的日中关系”论

2.4.3 日本政界对“六·四”政治风波的态度

2.4.4 天皇访华与“宫泽决断”

第五节 围绕历史问题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2.5.1 教科书问题的发生与日本政界的态度

2.5.2 日本政界人士的靖国史观

小结

第三章 积极对华认知与“战略性防范”的交错(1993-2000年)

第一节 影响日本政界人士对华认知的内外因素

3.1.1 国际格局转变与日美同盟强化

3.1.2 日本的国际秩序观及政治大国化动向

3.1.3 中国崛起对日本政界的影响

第二节 积极对华合作认知理念及实践

3.2.1 日本注重对华友好合作的战略意图

3.2.2 冷战后日本对华合作思想的继承

3.2.3 桥本的“新对华外交”及其中国观

第三节“战略性防范”意识的形成及表征

3.3.1“中国威胁论”兴起的背景及实质

3.3.2 中国的核试验与日本的对应

3.3.3 冷战后日本对华战略思想的转变

3.3.4“经援政治化”的动向及意图

小结

第四章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认识(2001-2006年)

第一节 小泉内阁时期影响政界对华观的内外因素

4.1.1“9·11”事件及日美同盟进一步强化

4.1.2 日本政治右倾化动向

4.1.3 日本国民对中国崛起的认识

第二节 小泉内阁时期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4.2.1“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认识

4.2.2 基于意识形态考量的对华观

4.2.3《防卫白皮书》对中国的定位

4.2.4 石原慎太郎的中国观

第三节 日本新生代政治家的中国观

4.3.1 日本新生代政治家的国际观

4.3.2 日本新生代政治家的中国观

4.3.3 日本新生代政治家的历史观

第四节 小泉纯一郎的中国观及实践

4.4.1 小泉充满矛盾的对华观

4.4.2 小泉纯一郎的靖国史观

4.4.3 后小泉时代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小结

终章

一、影响日本政界人士对华认知的因素

二、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基本特征

三、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以中日复交后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变为研究对象,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对外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宏观论述与个案分析交叉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中日复交后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进轨迹。
   本文结合日本政界人士对华认知的基本特征,将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变迁划分为冷战(1972-1992年)和后冷战(1993-2006年)两个时期,进而又将其细化为四个阶段,即:1972-1978年,日本政界经过激烈争论和博弈,作出了“择中弃台”的决断,在两国关系恢复期,初步完成了由“敌人”角色向“朋友”角色的转变;1979-1992年,日本政界基于安全上防范苏联、经济上拓展中国市场、情感上弥补战争负债等因素,奉行对华“建设性接触”理念,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经济建设采取了积极合作态度;1993-2000年,随着冷战结束,日本政界的中国观分歧扩大,积极的对华认知与“战略性防范”观念交错,“中国威胁论”等对华防范意识潜滋暗长,政界人士对华身份的认定向“竞争对手”方向演进;2001年后的小泉内阁时期,日本政界既视中国为发展“机遇”,又将中国看作“挑战”,其对华认知表现出空前的矛盾性。其后,中日关系大有改善,但还不能说日本政界的对华认知有了根本性改变。总体而言,日本政界的对华认知中重视合作和强化竞争的两个侧面兼具,体现出较为典型的洛克文化状态。
   本文指出,中日复交以来,在冷战向后冷战时代的演变的国际大背景下,日本政界的中国观在基本观念、对象角色的认定、行动指针等不同层面的认知领域,前后发生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从“友好第一”到“竞争对手”、从“建设性接触”到“战略性防范”的转变,其中“权力转移论”和“结构性冲突”等新现实主义理论和冷战思维方式,是制约冷战后日本政界人士客观而公正地审视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
   本文还指出,从日本政界中国观的演变轨迹看,影响和决定其“变”与“不变”的因素复杂而多元。如果说国际体系和日本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中国国家实力消长等是制约其对华认知的基本因变量,则“不变”的始终是维护和谋求本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