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葡萄糖敏感微凝胶单层膜的制备及药物控制释放机理研究
【6h】

葡萄糖敏感微凝胶单层膜的制备及药物控制释放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凝胶的发展现状

1.1.1 凝胶的发展史

1.1.2 核-壳微凝胶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微凝胶作为药物控释载体的研究现状

1.2.1 凝胶作为药物控释载体的研究现状

1.2.2 微凝胶作为药物控释载体的优势

1.2.3 微凝胶层层自组装膜在药物控制释放中的应用

第三节 葡萄糖敏感微凝胶材料在胰岛素控制释放体系中的应用

第四节 本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药物在葡萄糖敏感的微凝胶单层膜上的释放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仪器及设备

2.2.2 实验试剂的预处理

2.2.3 微凝胶的制备

2.2.4 微凝胶单层膜的制备及改性

2.2.5 药物在微凝胶单层膜上的负载与释放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2.3.1 大尺寸凝胶P(NIPAM-PBA)的合成

2.3.2 P(NIPAM-PBA)微凝胶单层膜的制备

2.3.3 茜素红(ARS)的负载及释放

2.3.4 FITC-insulin的负载及释放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药物在葡萄糖敏感的核壳微凝胶单层膜上的释放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仪器及设备

3.2.2 实验试剂的预处理

3.2.3 核-壳微凝胶的制备

3.2.4 核-壳微凝胶单层膜的制备及改性

3.2.5 药物在核-壳微凝胶单层膜上的负载及释放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3.3.1 核-壳微凝胶的合成

3.3.2 核-壳微凝胶单层膜的制备

3.3.3 FITC-insulin在核-壳微凝胶单层膜上的释放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中我们主要制得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微凝胶,并研究了药物在这两种微凝胶单层膜上的药物控制释放动力学。
   首先,采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我们成功地合成了粒径较大的P(NIPAM-PBA)微凝胶并制得了P(NIPAM-PBA)微凝胶的单层膜。研究了模型药物茜素红(ARS)及荧光标记胰岛素(FITC-insulin)在P(NIPAM-PBA)微凝胶单层膜上的控制释放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的释放温度时,药物的释放过程主要是遵循扩散机理,升高温度,药物的释放过程主要遵循挤出机理。对于能通过可逆的苯硼酸酯键与PBA结合的药物,在各种温度条件下,增加溶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药物的释放量都会增加。对于不能通过某种作用力与微凝胶结合的药物,在低温下,随着溶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药物的释放量也会增加,但是,在较高温度下,随着溶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药物的释放量反而会降低。
   为了改进高温下荧光标记胰岛素(FITC-insulin)的控制释放行为,我们制备了四种核壳比的P(NIPAM)(core)-P(NIPAM-PBA)(shell)核-壳结构的微凝胶,希望这种结构的微凝胶能改进荧光标记胰岛素(FITC-insulin)的控制释放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温度条件下,核-壳结构的微凝胶都能很好的控制胰岛素(FITC-insulin)的释放情况,胰岛素(FITC-insulin)的释放量都会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初步实现了对胰岛素(FITC-insulin)的控制释放。在低温时(4℃),在葡萄糖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下,胰岛素(FITC-insulin)的释放都是扩散作用控制,在25℃及37℃,葡萄糖存在时,胰岛素(FITC-insulin)的释放主要由扩散作用控制,葡萄糖不存在时,胰岛素(FITC-insulin)的释放主要是由挤出作用控制。因此,核-壳结构的药物载体材料有望应用于自我调节的胰岛素控制释放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