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光诱导铁电畴反转及准相位匹配光学频率变换
【6h】

光诱导铁电畴反转及准相位匹配光学频率变换

代理获取

摘要

随着激光的出现,人们对于光学的认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当一束激光入射到介质以后,会从介质中出射一束或几束有新频率的光束,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为非线性效应。光学频率变换是激光及非线性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如利用材料的非线性效应可实现二次谐波、三次谐波的产生。频率的转换效率依赖于非线性作用过程中的相位匹配因子。利用材料的双折射性质可以实现非线性作用过程中的相位匹配,然而它受材料的双折射性大小、温度、作用波长及偏振等方面的限制。
   1962年,Armstrong[1]等人提出通过周期地改变材料的二阶非线性系数可以增强非线性作用过程中的频率转换效率,即准相位匹配技术的产生,这样的晶体结构称为周期极化结构:1993年,Yamada等人[2]首次报道了利用外加电场极化法在铌酸锂晶体中制成了一维的周期极化结构。近年来,人们发现利用激光辐照的方法可以降低铌酸锂晶体极化反转过程中的外加电场。这一发现不仅使得制备周期极化铌酸锂晶体的难度进一步减小,有利于获得比目前更厚的晶体样品,而且为畴结构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一维周期极化结构往往会限制非线性作用过程中多个频率的变换。1998年,Berger等人[3]提出了非线性光子晶体的概念,把准相位匹配技术扩展到二维的情况,可以同时实现多个频率的变换。基于二阶非线性系数周期变化的非线性光子晶体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光波长变换材料;而根据二阶非线性系数的变化形式,可以实现准周期甚至无序形式的非线性晶体结构。当激光与这些材料相互作用时,可以同时实现多个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过程,如宽带的倍频及级联三次谐波的产生。
   本论文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对材料的二阶非线性效应及二次谐波、三次谐波的产生过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概括的介绍了准相位匹配技术的原理、制备方法等,并给出了本论文的工作安排。
   第二章研究了可见光聚焦辐照下铌酸锂晶体的光诱导铁电畴反转特性。首先简介了铌酸锂晶体的极化特性,畴反转过程及畴结构的观测方法等。随后,我们在实验和理论上对可见光诱导铌酸锂晶体中畴反转电场降低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研究了不同掺杂的铌酸锂晶体在514.5nm可见光聚焦辐照下畴反转电场降低的情况。我们发现,对于不同掺杂的晶体,反转电场降低的最大数值基本相同,并且极化畴总是在晶体的-c面首先成核;不同于一般情况下得到的反转畴结构,用激光诱导方法形成的畴结构十分稳定。通过分析,我们建立了空间电荷场的理论模型,合理的解释了激光诱导铌酸锂晶体畴反转的过程。
   第三章在实验及理论上研究了无序铁电畴结构的铌酸锶钡(SBN)晶体中二次谐波及级联三次谐波的产生过程。首先,分析模拟了无序畴结构的倒格矢空间,由于倒格矢量的连续性,使得倍频及和频过程中的相位匹配关系可以同时得到满足,从而在空间域及频域大大增加了谐波的调节范围;随后,我们进行了双光束耦合实验,通过测量和分析二次谐波能量在空间的分布形式等,可以实现短脉冲信号的测量,如脉宽、脉冲序列等;最后,我们首次从实验上发现,在无序畴结构的SBN晶体中同样可以实现级联三次谐波的产生,并对它的产生过程及偏振性质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理论上模拟了谐波的产生过程,表明谐波的能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是一个线性增长的过程。
   第四章研究了周期及准周期极化结构中非线性的Cerenkov和Raman-Nath衍射。首先,介绍了二次谐波的Cerenkov及Raman-Nath两种非线性衍射形式,着重分析了Ccrcnkov衍射环的能量分布及偏振特性;随后,我们通过双光束耦合,首次在实验上观察到了多组二次谐波Cerenkov衍射环,包括虚拟Cerenkov衍射环的产生,对它们的空间能量分布、准相位匹配关系及偏振性质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我们实验上首次发现了多个三次谐波衍射环的产生,对它们的产生机理、过程、空间能量分布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三次谐波衍射环的产生是基于Cerenkov及Raman-Nath型二次谐波的级联效应。
   第五章对本论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