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分析及其引导路径研究
【6h】

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分析及其引导路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政治心理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心理研究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政治心理的相关理论

1.1.1 政治心理引导的研究目的

1.1.2 政治心理的涵义

1.1.3 群体政治心理的形成

1.1.4 非理性政治心理

第二节 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引导的目标与必要性

1.2.1 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引导的目标

1.2.2 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引导的必要性

第二章 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分析

第一节 当前大学生政治心理主流趋向

2.1.1 大学生具有科学的政治理念和坚定的政治方向

2.1.2 政治思维敏锐,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

2.1.3 政治参与意识强烈

第二节 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非理性政治心理

2.2.1 政治认知错位

2.2.2 政治情感热情与冷漠并存

2.2.3 政治信仰功利化倾向

2.3.4 政治评价两极化趋势

第三章 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产生的社会原因

3.1.1 文化多元化的选择困境

3.1.2 过度追求利益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3.1.3 个别政治腐败现象导致政治评价非理性

3.1.4 媒体所宣扬不同价值观的影响

第二节 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产生的个人原因

3.2.1 大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

3.2.2 个体认知社会问题能力较弱

3.2.3 大学生价值观念错位

3.2.4 自我盲从心理

第三节 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产生的学校原因

3.3.1 高校缺乏大学生政治心理状况的评估机制

3.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缺失

3.3.3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第四章 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的引导路径探讨

第一节 社会层面: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4.1.1 确立尊重多元文化与张扬主流文化的理念

4.1.2 建设廉洁、公正、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养成的政治环境

4.1.3 规范舆论信息,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二节 个人层面:加强对个体政治心理的引导

4.2.1 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

4.2.2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4.2.3 提高大学生自我政治修养,注重理性教育

第三节 学校层面:提供良好教育环境

4.3.1 建立科学有效的引导大学生科学政治心理测评制度

4.3.2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4.3.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状况和政治价值取向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影响着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未来的政治走向。健全的政治心理不仅是社会稳定、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而且是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客观分析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的状况,有针对性地探讨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的引导路径,对于引导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进行了全面分析,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的引导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能够为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研究提出新的视角,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政治心理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及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的阐释为其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整理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5年至2010年收录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同时结合在南开大学开展的实证调查,归纳总结出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现状;第三部分从社会、个人和学校三方面系统分析了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出现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以上问题探讨了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心理的引导路径,为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培养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