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金融发展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性研究
【6h】

金融发展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1.2.1 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

1.2.2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1.2.3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1.2.4 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论文结构

1.3.1 基本思路与框架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金融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性之间的双向反馈作用机制

第一节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造成区域差异的机理分析

2.1.1 基于扩展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分析

2.1.2 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2.1.3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进一步考察

2.1.4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中国实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性造成金融发展差异的机理分析

2.2.1 模型推演及其结论

2.2.2 模型理论分析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差异敛散性的机理分析

2.3.1 经济增长敛散性的条件

2.3.2 金融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敛散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第三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

第一节 改革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3.1.1 以效率为重心的区域优先发展战略阶段:1978-1990年

3.1.2 注重缩小地区差距的兼顾公平发展阶段:1990-1999年

3.1.3 全面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1999年以来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测度方法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指标的基本描述与数据采集说明

第三节 区域经济总量的非均衡性

3.3.1 区域经济总量GDP差异

3.3.2 区域人均GDP差异

第四节 区域经济结构的非均衡性

3.4.1 区域产业结构的非均衡性

3.4.2 区域经济开放度的非均衡性

第五节 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非均衡性

3.5.1 区域生产要素投入的比较分析

3.5.2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第一节 金融发展总量及规模的省际差异测度及东中西三大地带分解

4.1.1 省际人均金融资源占有量差异的测算及三大地带分解

4.1.2 省际证券市场发展差异的测算及三大地带分解

4.1.3 省际保险市场发展差异的测算及分解分析

第二节 金融市场效率的省际差异测度及分析

4.2.1 金融效率的内涵

4.2.2 金融市场效率的省际差异测算及分析

第三节 金融资源产业配置结构的省际差异测度及分析

4.3.1 金融结构的内涵

4.3.2 金融资源产业配置结构省际差异的测算分析

第四节 中国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测度

4.4.1 全国总体城乡人均贷款差距的测算分析

4.4.2 中国省区城乡人均贷款差距的比较分析

第五节 城乡金融差异与地区金融差异的比较:泰尔指数综合分解

4.5.1 中国城乡与省区人均贷款的差异比较

4.5.2 金融发展差异中城乡差异与省区差异占比的比较

第五章 金融发展差异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影响:分市场检验

第一节 信贷市场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影响分析

5.1.1 分析思路

5.1.2 面板协整检验及模型设定形式检验

5.1.3 面板回归结果及其解释

第二节 保险市场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影响分析

5.2.1 面板协整检验及模型设定形式检验

5.2.2 面板回归结果及其解释

第三节 证券市场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影响分析

5.3.1 面板协整检验及模型设定形式检验

5.3.2 面板回归结果及其解释

第四节 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比较分析

5.4.1 金融因素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

5.4.2 金融因素对区域经济结构影响的比较分析

5.4.3 金融因素对区域经济效率影响的比较分析

第六章 区域非均衡发展对金融发展差异的作用: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

第一节 区域经济差异对地区间货币类金融资产配置差异的影响

6.1.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6.2.2 货币类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6.3.3 模型估计结果

第二节 区域经济差异对地区间证券类金融资产配置差异的影响

6.2.1 证券类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6.2.2 模型估计结果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对地区间保险类金融资产配置差异的影响

6.3.1 保险类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6.3.2 模型估计结果

第七章 区域经济非均衡性与金融发展差异的双向反馈效应的检验:基于VAR模型的分析

第一节 省际经济非均衡性与金融发展差异的VAR模型分析

7.1.1 变量选取及分析方法

7.1.2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7.1.3 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

7.1.4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

第二节 城乡发展非均衡性与金融发展差异的VAR模型分析

7.2.1 变量选取及分析方法

7.2.2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7.2.3 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

7.2.4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

第八章 地区金融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性的敛散性分析及动态趋势

第一节 区域金融发展趋同性检验及趋势预测

8.1.1 金融发展敛散性的判别基准

8.1.2 基于β收敛方法的区域金融发展趋同性检验

8.1.3 基于ARMA妣模型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趋势预测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检验及趋势预测

8.2.1 区域经济增长敛散性的判别基准

8.2.2 基于β收敛方法的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检验

8.2.3 基于ARMA模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势预测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是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鲜明特征,也成为困扰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之一。区域金融的发展在节约交易成本、影响储蓄率、促进资本加速形成、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以及为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资金支撑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在维护和改善金融生态、动员和累积金融资源等方面为金融系统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及动力。因此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双向反馈作用。因此,从金融发展差异的角度审视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格局,对于认识金融因素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而通过金融环境的塑造和金融工具的运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和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政策意义。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深入揭示了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双向反馈的内在机理;然后在全面系统地界定并测算区域经济增长及金融发展差异的基础之上,使用实证方法对三大金融资产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非均衡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检验及比较分析;接着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演变态势进行了估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第一,对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关系,以及金融发展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阐述。
  第二,从总量、结构及效率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总量差距渐次扩大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有收敛的趋势,同时省际人均差距的变化呈现出U型的变化特征;在结构方面,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与三次产业构成有直接关系,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省际差异降低;在效率方面,区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差异逐步扩大并表现逆周期波动的特征。
  第三,将城乡和省际金融差异纳入统一的框架使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进行了分析。三大类金融资产的省际差异方面,证券类资产分布的省际差异最大,货币类和保障类金融资产的地区配置差异相当;城乡金融发展差异普遍高于省际差异。
  第四,从实证角度考察金融因素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将金融市场的引入按属性和时段进行划分,发现对于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提升和生产效率改进综合推动作用以信贷市场为最大,其次为证券市场,而保险市场的影响较小且多不具有显著性。
  第五,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培育两个方面对地区间货币类、证券类及保险类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做出验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对货币类金融资源地区配置差异有着显著影响,并且社会发育程度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更加深远;证券类资产区域分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联系程度不高;保障类金融资产的相关程度最低。
  第六,使用VAR模型,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与地区金融差异的双向反馈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分析改革以来我国区域金融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演变特征。通过对省际金融发展差异、经济增长差异以及金融市场效率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得知这三个变量之间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省际金融资产总量差异与省际经济总量差异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产生主要由地区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来解释。
  第七,基于β收敛方法检验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发现,省际金融发展差距总体呈显著收敛态势,省际经济增长差距总体呈弱收敛态势;基于ARMA模型的预测显示区域金融发展差距缩小的趋势仍将延续,而区域经济增长在弱收敛的长期趋势下,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短期特征仍以弱发散性为主。
  论文最后从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培育、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以及差异性区域金融及货币调控等方面给出了本研究的政策含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