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地转让权的分配与边界:基于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研究
【6h】

农地转让权的分配与边界:基于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改革现行土地制度是缓解当前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

二、改革现行土地制度是稳定宏观经济的必要举措

三、改革现行土地制度是实现城市反哺农村的现实路径

第二节 分析逻辑与构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农地转让权的现状及重新分配

一、农地转让权的现状

二、体制内改革:征地制度的方向

三、体制外创新:农村集体土地入市

第三节 转让权结构的选择:整体性的分析框架

一、分配学派

二、效率学派

三、是否存在一个转让权最优分配结构?

第四节 转让权的边界

小结

第三章 转让权重新分配的基础:地租性质、来源及演变

第一节 古典分析框架的视角

第二节 新古典静态均衡分析框架的阐释

第三节 从农地到市地:动态分析

第四节 地租视角下的征地补偿与征地制度

第四章 农民集体获取转让权的逻辑

第一节 引言

一、集体土地入市的出现及其分类

二、集体土地入市的优势及面临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确权问题和治理结构的选择

一、土地确权的逻辑

二、土地流转与集体经济再组织

第三节 选择什么合约入市

一、合约选择理论与现实中的合约形式

二、集体土地入市合约的进步与不足

第四节 合理的收益分配:基于讨价还价模型的理解

一、分配问题与谈判理论

二、外生谈判力、产权分解和土地增值的分配

第五章 构建转让权最优分配结构:“宅基地换房”模式的启示

第一节 转让权的分配结构:一个假说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从谈判力与交易成本解释转让权分配结构

第二节 两种转让权分配结构的比较

一、传统的国家征地模式

二、以“小产权房”为代表的分散交易机制

第三节 天津“宅基地换房”模式:中介型政府结构

第四节 结论性评述

第六章 转让权边界与农地适度非农化的制度结构

第一节 自发的市场行为及新古典纠正

第二节 地方政府征地行为与农地非农化:微观层面的政府失灵

第三节 中央政府土地管理与农地非农化:宏观层面的政府失灵

第四节 土地开发权交易:理论与实践

第五节 创新农地适度非农化的制度结构:从微观到宏观

第七章 土地制度结构变迁的经验

第一节 变迁的起源:约束与突破

第二节 从“宅基地换房”到“挂钩项目”

第三节 “地票”交易的经验研究

一、“地票”交易的源起

二、“地票”交易的市场组织

三、指标价格双轨制:市场还是计划?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

第八章 结论性评述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第二节 相关法律与政策的突破

第三节 改革的难点:从“卖地财政”到“土地财政”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扩张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政府征地而带来的流血冲突经常见诸报端,类似“农民被上楼”的事件屡有发生,城市房地产价格高企,“蜗居”和“蚁族”在大城市随处可见。这些社会矛盾的存在降低了城市化质量,提高了城市化代价,制约了城市化进程,成为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顽疾。这表明,建立在征地制度和计划管理体制之上的土地制度难以为继,已经到了亟需变革的地步。
  事实上,无论是理论的探讨还是地方的改革实践早已开始。各地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地方之间的差异很大,各种改革模式遍地开花。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各地的改革家们无法在改革之初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框架图,类似农地非农化的数量、非农化后的土地增值如何在政府、农民和社会之间分割这样的基本问题缺乏理论依据,只能一事一议,没有统一的可参考的指导原则。制度变迁的理论家们试图寻找回答上述问题的理论依据,给出土地制度改革的路线图。然而,除开观点的差异,这些文献多在某一方面的讨论细致入微,或仅就征地制度论征地制度,或仅讨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组织模式,每讨论一个问题就用一套新的框架。争论各方在分析方法上还远没有达成一致,缺乏探讨的共同平台,以致尽管争论非常激烈,分析却进展缓慢。
  本文试图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重新思考农地非农化问题。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下,如果将农地非农化视作一个交易过程,那么征地制度或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就对应着不同的转让权结构。交易的核心是权利的转让,制度不同,转让权在各利益集团的分配就不同。同时,考察农地非农化的最优数量背后的依据是,农地转让无论采取何种转让权结构,都不能破坏耕地保护制度,不能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不能阻挠国家重大公共项目的开展。所以,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研究数量行为的本质是寻找农地转让权的边界。
  因此,农地转让权成为本文研究农地非农化问题的核心概念。以此为基础,本文的理论假说在转让权分配和转让权边界两个层面展开。前者侧重于农地非农化的价格行为,后者则重点关注农地非农化的数量行为。就转让权的分配而言,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国家征地模式和集体土地入市模式只是两种不同的转让权结构,分别代表着政府治理和市场治理。在农地非农化的过程中,简单的政府治理和单纯的市场治理都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关键在于,划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设计合理的转让权结构,既降低交易成本,又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民分享比例,使得各利益主体和谐相处,共享剩余。天津“宅基地换房”模式是各地构建最优转让权结构的典型。
  就转让权的边界而言,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无论采取何种转让权结构,转让权都不是绝对的,必然受到国家土地调控的限制。土地调控采用指标限制的措施,构成了农地转让权的边界。一个有效的边界条件需要制度支撑。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平衡思路的高级阶段,“地票”交易所制度成为农地转让权边界的最有效率的制度支撑。最优转让权分配结构和“地票”交易所制度是中国解决农地非农化问题的宝贵经验,代表了未来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方向。

著录项

  • 作者

    张红星;

  •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

  • 授予单位 南开大学;
  • 学科 政治经济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周立群;
  • 年度 201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土地问题;
  • 关键词

    农业土地; 转让权; 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