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初士人“逃禅”现象及其对文学之影响研究
【6h】

清初士人“逃禅”现象及其对文学之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逃禅”文化脉络及“清初士人逃禅现象”的研讨范围

二、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价值及思路

第一章 清初士人逃禅事迹及宗派归属考

临济宗

曹洞宗

法脉不详

第二章 清初逃禅风潮的“前因后果”

第一节 故国遗风与清初逃禅

第二节 新朝时局与清初逃禅

第三章 逃禅文化品格的养成

第一节 清初逃禅的丛林环境与心理契机

第二节 逃禅士人的双重转变

第四章 逃禅之风与清代文坛

第一节 复古文学思潮与明清文学递嬗——清初逃禅复社士人的文学影响

第二节 文学流脉中的忏悔与解脱——由《桃花扇》到《红楼梦》

余论:消逝的美德

附录A:清初逃禅士人宗派归属简表

临济·双桂

临济·磬山

临济·天童

临济·三峰

曹洞·湛然圆澄系

曹洞·晦台元镜系

曹洞·无异元来系

附录B:清初僧诤资料简编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在异族入主的历史冲击以及明季思想风气的双重影响之下,大批士人选择剃染披缁、遁迹佛门,遂于清初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逃禅风潮。由于他们“弃儒归释”的行为不仅在形式上有别于此前历代的士大夫禅悦,而且在行动上度越了儒、释之间的底线,故而对清初士人文化品格以及士大夫文化传统造成前所未有的触动,而明清鼎革的特殊性,亦使清初逃禅在超尘出世的宗教解脱气质中犹有一种龙性难驯的血性,从而在清代文学、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映射出一种“火中生莲”式的独异光彩。
  易言之,清初士人逃禅现象是在极为特殊且复杂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衍生的一场文化动荡。它的发展脉络跨越了明、清两个朝代,它的文化根源含纳了儒、释、道三教思想在士大夫文化传统中的相互激荡,而其文化关系又包含着明清因革过程中政治、文化、宗教等若干因素的力量消长,并折射出彼时士大夫阶层精神炼狱式的思想救赎过程。这些内容通过逃禅士人的文学实践直接或间接地融注到各种体裁的文学文本当中,成为考察彼时文学与文化因革的重要参照。遗憾的是,明清佛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学界对清初逃禅现象认识长期依附于遗民研究,而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本文将清初士人逃禅现象作为研究起点,以其生住异灭的发展脉络为经,以其关涉的重要政治、宗教、文化、文学现象为纬,综合利用文献考证、诗史互证、互文性文本解读等研究方法,对逃禅事迹进行钩沉、考辨、归类,对逃禅现象的成因、走向、思想特质、文学与文化影响进行具体讨论,并藉此对清初文学的文化肌理、发展脉络进行更为细致的勾勒。此外,通过前述内容的讨论,亦可对逃禅现象与清初宗教生态、文化格局的关系形成更为信实、全面的观照,进而对于考察整个十七世纪中国文学的嬗变以及彼时宗教、文化史的变迁皆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