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线建设”与中国工业化进程研究
【6h】

“三线建设”与中国工业化进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行性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行性分析

四、文章创新点及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概述

一、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理论

二、 列宁关于工业化的理论

三、斯大林工业化理论

四、 毛泽东的工业化理论

抗战时期,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日军侵华刺激毛泽东思考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1944年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中,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正确处理中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关系的思想。中国是农业大国,要从农业国过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的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的工业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正确处理经济与国防的关系。国防建设是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国防建设在速度和规模上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正确处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也即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国在

第三章 1949—1960年中国工业化建设状况

一、“156项目”背景

二、“156项目”工业建设总体概况

三、“156项目”工业建设的意义

第四章 “三线建设”缘起

一、中国大陆周边形势

二、中国国内面临的严峻局势

(一)备战的严峻局势

第五章 “三线建设”总体概况

一、“三线建设”总体布局

二、“三线建设”演进过程

(一)“三线建设”奠基阶段

(二)“三线建设”停滞、缓建期

(三)“三线建设”第二次建设高潮期

(四)“三线建设”配套、收尾阶段

(五)“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期

三、“三线建设”调整与改造

(一)调整改造主要背景

(二)调整改造主要内容

(三)调整改造的主要成效

在中央、地方及企业积极推动作用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取得了积极成效。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三线

首先,大体完成了“三线建设”在布局上的问题,拯救了一批处境艰难的企业。已实现调整搬迁的单位,职工队伍

其次,带动了三线地区经济发展。“三线建设”大部分位于中国西部, 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等都很落后,通过三

第三,鼓舞了广大职工生产建设的积极性,稳定了三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队伍,缓解了科研人才的流失现象。进入

第六章 “三线建设”与中国工业化进程

一、“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贡献

(一)“三线建设”对国防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推动了西部交通的发展

“三线建设”期间,在西部修筑的多条铁路、公路等交通要道,为三线省区工业建设解决了原材料及工业产品运输

(三)催生了西部工业城市

(四)建成了一大批重要项目

(五)催生了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

二、“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负面影响

由于“三线建设”对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加上中途遇上“文化大革命”,出现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对“三线

(一)扭曲了“156项目”建成的工业化体系

(二)降低了工业化建设效率

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使“三线建设”第二次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过度紧张的战备氛围使林彪集团的权利

(三)没有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

由于“三线建设”地区地理位置、选址、布局等不合理,造成三线地区和周边城市的交通不便,不能吸引优秀科研

(四)忽视了民品生产

结 语

中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本研究主要选取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时期和20世纪60-80年

中国是落后的发展中大国,纵观中国工业化的历程,其工业化的建设历经艰难险阻。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面对复

通过研究“三线建设”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希冀见微知著,以史为鉴,加深学者和国人对“三线建设”的研究和认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表

展开▼

摘要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国家工业经济质变的必由之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缘起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目”。“156项目”的施工建设使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一夜”间变成了工业化国家,在中国工业化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三线建设”缘起于1964年,至1980年基本结束,历时三个五年计划,它的建设实施在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化进程中都是罕见的伟大壮举。“三线建设”是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三线建设”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备战、“文革”)的政治产物,尽管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失误,但它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进一步缩短了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差距,为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本文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概述了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目前学术界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行性和文章创新点、不足之处。 第二、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理论渊源;新中国成立后至1960年代的中国工业化建设状况,这里主要介绍了苏联援建的“156项目”的援建背景、总体概况及意义。第四部分陈述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中国“三线建设”的缘起,为下一部分起到启下的作用。 第五部分,“三线建设”的总体概况。介绍了“三线建设”总体布局与演进:奠基阶段、受文革影响的停滞或缓建期、第二次建设高潮、配套和收尾阶段。“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背景、主要内容、主要成效与影响意义。 第六部分,“三线建设”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客观分析“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著录项

  • 作者

    夏慧芳;

  •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益;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三线建设; 中国工业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