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
【6h】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前提与基础

1.2.1 概念厘定

1.2.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基本框架与重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重点

1.4 研究基本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民族主义的演进及理论范式

2.1 民族主义的演进与西方民族主义理论范式

2.1.1 民族主义的演进

2.1.2 西方民族主义的理论范式

2.2 民族主义理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谱系

2.2.1 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2.2.2 列宁斯大林的民族主义叙述

2.2.3 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理论范式的主要贡献

2.3 从经典到特色:中国共产党与民族主义理论中国化

2.3.1 宏观历史指针:从强调“社会斗争”到“全民族利益”主张

2.3.2 微观现实策略:民族主义的“二分”及话语转换

2.3.3 国内民族路向: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

2.3.4 国际政策路向: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到“民族国际主义”

第3章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远溯

3.1 晚清民初:中国民族主义的萌生与成型

3.1.1 华夏中心主义天下观

3.1.2 从天下到“万国”

3.1.3 万国观去中心化与民族主义观念的萌生

3.1.4 晚清民族主义的内部张力及其最终成型

3.2 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深入发展

3.2.1 民族救国理念:从“制度改革”到“文化创新”

3.2.2 民族意识觉醒:走向更高的自觉

3.2.3 民族主义主体:从“精英”到“大众”

3.2.4 民族主义现代性标向: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3.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成熟

3.3.1 现代“中华民族”认同的真正铸就

3.3.2 全面“民族性”意识的空前觉醒

3.3.3 民族主义历史主题的深入拓展

3.3.4 民族主义的科学理性精神凸显

第4章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现实审视

4.1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出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

4.1.1 外生逻辑

4.1.2 内生逻辑

4.1.3 知识分子:助推者

4.2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演进: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的分析

4.2.1 第一阶段: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初兴

4.2.2 第二阶段: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公开表达和普遍展开

4.2.3 第三阶段: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狂飙及持续波动

4.2.4 第四阶段: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潮及后续发展

4.3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诉求与特征:全球时代的比较视野

4.3.1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诉求

4.3.2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复杂特征

4.4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与话语

4.4.1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

4.4.2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多重话语

第5章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评估与引领

5.1 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范式中的评估

5.1.1 民族主义“在场”的时空变化:从马克思主义到现时代

5.1.2 评估Ⅰ:从阶级分析到民族国家主体考量

5.1.3 评估Ⅱ:民族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功用

5.1.3 评估Ⅲ: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5.2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及其特质

5.2.2 引领的紧迫性

5.2.3 引领的可行性

5.3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之引领的基本路径

5.3.1 引领的原则性:尊重与包容

5.3.2 引领的动力要求:借助与吸纳合理因素

5.3.3 引领的着力对象:青年群体

5.3.4 引领的三重路向:思想、理论与实践

第6章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趋向

6.1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存在时度

6.1.1 中国民族主义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存在”:基于现实的考察

6.1.2 中国民族主义在终极意义上将会消失: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

6.2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量度

6.2.1 常态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维持

6.2.2 非常态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膨胀

6.3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质度

6.3.1 宏观层面: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总体发展良好

6.3.2 微观层面: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存在“恶向”发展可能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民族主义是影响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力量。在近代历史上,无论是清末的救国道路探索,还是“五四”的救亡运动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它都被诸多仁人志士视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法宝;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它又逐渐由“幕后”走向“前台”,从知识界中对后殖民主义理论、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回应,及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再兴,到民众在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2008年保卫奥运圣火行动和2010年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中的民族情绪表达,再到官方在政府有关报告及讲话中“民族复兴”的反复叙述,都可以若见民族主义的身影。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的理论范式对这种重要现象进行研究,可以形成如下的见解:一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具有存在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并因此而展现出维护民族国家主权完整、追求民族国家富强和建构民族新文化的基本诉求,以及应激--反应性、国家中心、“空洞化”内容和“抗争型”相交织等复杂特征。
  二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与话语。从功能论视角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分为主流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非主流的激进民族主义和反主流的民族分离(裂)主义,其中因反主流的民族分离(裂)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的价值目标相抵牾,故它不在中国民族主义的讨论范畴。从主体差异视角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存在三种话语形式,即以“民族复兴”为主题语的官方话语,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学术话语和以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为主体的大众话语。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民族主义的可操作性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必须承担引领民族主义的重任。在具体的引领路径上,要坚持尊重与包容的引领原则;善于借助与吸纳民族主义积极因素来充实引领动力;重点做好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教育工作;注意在思想、理论与实践三重路向上协同引领。
  四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在未来存在“两可”发展趋向。从存在时度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具有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的现实基础,但其在终极意义上必将消亡;从存在量度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在常态中会保持合适“当量”,但在非常态中将会迅速膨胀;从存在质度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在宏观层面总体良好,但在微观层面具有“恶向”可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