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型铁路客站广场的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6h】

大型铁路客站广场的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当前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的发展背景

1.1.2 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背景

1.1.3 我国新一代大型铁路客站广场的特点

1.1.4 针对客站使用主体人性化设计的普及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和层次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前期相关理论的研究

2.1 客站广场空间相关的设计理论研究

2.1.1 我国铁路客站广场空间的发展

2.1.2 客站广场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2.2 客站广场空间的研究方法

2.2.1 使用后评价(POE)的实用理论

2.2.2 后评价(POE)体系理论对本次研究的影响

2.2.3 本次POE研究的前期信息准备

2.3 环境心理学

2.3.1 环境心理学对于广场空间的应用理论

2.3.2 广场空间使用主体的行为习性

2.3.3 广场空间易识别性的环境因素

第3章 客站广场空间的POE研究

3.1 本次后评价研究框架

3.2 广场研究主体的因子集构建

3.3 本次后评价的方法设计

3.3.1 量化研究模式

3.3.2 研究方式选择

3.3.3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3.3.4 李克特量表法

3.4 广场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3.4.1 构建思路

3.4.2 构建具体方法

3.5 广场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

3.5.1 广场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方法

3.5.2 模糊综合评价的研究步骤

第4章 POE研究实例——上海虹桥铁路客站广场空间

4.1 前期准备

4.1.1 背景调查分析

4.1.2 研究假设——基于主观观察

4.1.3 问卷调整

4.2 虹桥站广场研究主体的数据分析

4.3 虹桥站广场结构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3.1 问卷数据分布情况

4.3.2 描述性分析

4.3.3 指标赋权

4.3.4 模糊综合评价

4.4 虹桥站广场空间的定性分析

4.4.1 行为测量标注分析

4.4.2 定点间歇照片取样分析

4.4.3 半结构问卷分析

4.4.4 专家访谈结论

4.5 上海虹桥站广场空间后评价总结

4.6 课题组相关铁路客站广场的辅助研究

4.6.1 北京南站广场空间

4.6.2 武汉站广场空间

第5章 与可借鉴广场空间的对比研究

5.1 国外先进铁路客站广场

5.1.1 欧洲案例——城市中心铁路客站的立体化广场

5.1.2 日本案例——广场地面空间的地域表达形式

5.2 机场陆侧(站前)广场

5.3 城市广场与公园的借鉴意义

5.3.1 城市广场的城市空间属性

5.3.2 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

第6章 大型铁路客站广场空间的设计策略

6.1 研究案例后评价数据的对比研究

6.1.1 功能布局

6.1.2 流线组织

6.1.3 空间设计

6.1.4 地域性表达

6.2 客站广场立体复合空间的构建策略

6.2.1 基于POE研究的优化建议

6.2.2 对比国外交通建筑的优化建议

6.3 客站广场空间场所氛围的营造策略

6.3.1 对比日本铁路客站广场的优化建议

6.3.2 对比城市广场与公园的优化建议

6.3.3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优化建议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上海虹桥站站前广场旅客调查问卷

附录二 北京南站站前广场旅客调查问卷

附录三 武汉站站前广场旅客调查问卷

附录四 课题组“功能与流线”部分专家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近年来,我国陆续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一线城市新建或改建了一批包括上海虹桥车站、北京南站、武汉站在内的现代化大型铁路客站,作为实践“零换乘”和“通过式与等候式并存”候车模式的功能与流线设计理念。客站广场作为铁路客运站与城市交通的过渡空间,不仅需要在交通功能上以立体化、复合化的空间形式适应新的客站形态,也应该满足市民对客站广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需求。
   使用后评价(POE)关注的是建成环境的实际使用状况以及使用者的要求。文中以POE实用理论作为客站广场的主要研究方法,保证研究方式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其反馈优化建议将有助于对客站广场空间演进与发展的探讨,符合国内新型铁路客站人性化设计的改进与发展趋势,同时避免后评价复杂的理论体系研究。
   从国内客站广场发展历程的角度考虑,在摒弃传统的平面空间和流线布局方式后,新建大型铁路客站发展出了站房空间高架、地下空间的延展、高架站场等空间形态。这些因素对于客站广场自身的空间结构有何影响,对旅客在广场上集散、换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是否有所改善。因此除了基于后评价的分析与对比优化建议,还应通过横向对比国外铁路客站广场、航空港,纵向对比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寻找出国内大型客站广场的设计策略。
   文章主要从广场整体的空间形态和地面场所氛围表达两方面进行了论述,结合环境心理行为、景观空间设计、城市结构与建筑空间多个方面,提出并总结了站场高架的优劣、客站选址的反思等现实问题,以及广场在站房内部的组织策略、客站管理模式、人为活动的地域表现等对广场未来空间的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