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实现途径及其效应分析
【6h】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实现途径及其效应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1.2.2 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途径研究

1.2.3 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效应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技术路线与主要创新

1.4.1 论文技术路线

1.4.2 论文主要创新

第2章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概念体系与理论基础

2.1 国家审计的内涵

2.1.1 国家审计的概念

2.1.2 国家审计的一般特征

2.2 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国家审计职能分析

2.2.1 公共受托责任及其演化

2.2.2 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国家审计本质的演化

2.2.3 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

2.3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形成过程分析

2.3.1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内涵

2.3.2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形成过程

2.4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途径及其效应概念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警功能与国家审计风险预警机制

3.1 国家审计风险预警机制理论基础

3.1.1 国家安全的内涵

3.1.2 国家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

3.1.3 国家审计预警功能与国家经济安全

3.2 国家审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方法

3.2.1 预警指标的构建方法

3.2.2 预警指数的合成方法

3.2.3 预警警度的设置方法

3.3 国家审计预警功能实现途径实证研究:以我国财政审计为例

3.3.1 财政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3.3.2 财政审计预警指数的合成

3.3.3 我国财政审计预警警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揭示和抵御功能与国家审计质量控制机制

4.1 国家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理论基础

4.1.1 国家审计质量的内涵

4.1.2 揭示和抵御功能与国家审计质量

4.1.3 国家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研究思路

4.2 国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2 研究设计

4.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 我国国家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国家审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4.3.2 审计信息传递机制和人大对预算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4.3.3 地方政府审计需求阻断了国家审计质量链条

4.3.4 地方政府干预国家审计工作

4.3.5 审计信息传递机制受阻

4.3.6 审计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4.4 完善我国国家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4.4.1 建立健全审计信息披露、传递及共享机制

4.4.2 完善人大对预算审计的监督机制

4.4.3 抑制地方政府审计需求对国家审计展示功能的影响

4.4.4 提升中央政府审计需求对审计质量链条的影响

4.4.5 促进地方审计机关形成重视审计抵御功能的动力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修补功能与国家审计绩效评价机制

5.1 国家审计绩效评价机制理论基础

5.1.1 绩效审计与国家审计绩效评价

5.1.2 修补功能与国家审计绩效评价机制

5.2 国家审计绩效评价机制构建思路

5.2.1 国家审计绩效评价的技术支撑

5.2.2 国家审计绩效评价的治理机制

5.3 基于动态平衡计分卡的绩效审计评价模型:以国家审计机关绩效评价为例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3.2 基于动态平衡计分卡的国家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模型

5.4 基于动态平衡计分卡的绩效审计评价实证研究:以BJ审计局为例

5.4.1 数据来源及参数设定

5.4.2 模型效度检验

5.4.3 模型基本模拟

5.4.4 模型策略模拟及比较

5.4.5 绩效改进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演化的效应分析

6.1 耗散结构理论和Brusselator模型

6.1.1 耗散结构理论

6.1.2 Brusselator模型的基本形式

6.2 国家审计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分析

6.2.1 国家审计系统负熵流的引入

6.2.2 国家审计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

6.3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国家审计系统提出的新要求

6.3.1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审计文化的要求

6.3.2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审计组织结构的要求

6.3.3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审计能力的要求

6.4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演化的作用分析

6.4.1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或发挥不充分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

6.4.2 具备“免疫系统”功能且发挥充分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

6.5 结论及对策建议

6.5.1 结论

6.5.2 对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效应分析

7.1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分析

7.1.1 国家治理的内涵

7.1.2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7.2 研究设计

7.2.1 代理变量的选定

7.2.2 模型设定

7.3 估计结果及分析

7.3.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7.3.2 估计方法及估计结果

7.4 结论及对策建议

7.4.1 结论

7.4.2 对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动态平衡计分卡的国家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模型方程式

附录2 地方政府全要素生产率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经历了从经济社会观到国家治理观的变迁,而无论是哪种观点都强调国家审计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提出对国家审计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厘清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途径,分析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所起的作用,对于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实现国家“善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过去几年中,对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学者们纷纷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内涵、实现途径以及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停留在将免疫学中的概念、理论移植到审计学中,或者是把审计学中的固有概念、理论进行“翻新”,从理论层面泛泛而谈,很少能够深入到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中,分析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途径及其效应。论文通过历史考察国家审计职能,阐述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形成过程,从风险预警机制、质量控制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三个层面研究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途径,并从经济社会运行和国家治理两个角度分析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条件和促进国家治理水平提升中存在的不足。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从我国公共受托责任的演化历程,分析了国家审计本质和职能的变迁,推导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形成过程。通过研究得出:在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审计本质演化过程中,国家审计职能从揭露(认证、评价)功能发展到揭示(认证、评价、鉴证)、抵御(执法)和修补功能,再到预防(预警、修补)、揭示(认证、评价、鉴证)和抵御(执法)功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就此形成。
  (2)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构建财政审计预警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财政审计预警指标权重,合成财政审计预警指数,并对我国财政审计进行了预警。通过研究得出:直接隐性风险是影响财政审计的重要风险;目前我国财政审计预警警度处于中警状态。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中应该关注财政审计预警警度变化,确定财政审计关键点和审计力度,预防政府财务危机发生,确保国家财政安全。
  (3)在充分考虑审计需求、审计供给影响因素基础上,从国家审计质量链条的角度,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我国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得出:国家审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导致公众审计需求形成机制被割裂;审计信息传递机制和人大对预算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人大无法形成正确的审计需求;地方政府审计需求阻断了国家审计质量链条,导致中央政府审计需求无法影响整个国家审计质量链条,且地方审计机关忽视抵御功能的发挥;地方政府干预,导致审计独立性受到影响,降低了国家审计质量;审计信息传递机制受阻,导致专业胜任能力对国家审计展示功能影响不显著;审计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抑制了配合抵御功能的发挥。
  (4)把平衡计分卡与系统动力学相结合,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构建了国家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模型,并以BJ审计局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5)把国家审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引入耗散结构理论,从适应经济社会系统变革的角度分析了“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并应用布鲁塞尔器模型研究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演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国家审计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更容易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6)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分析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在促进国家治理水平提升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得出:由于我国绩效审计制度、审计预警制度、审计信息披露传递制度和审计与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其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