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
【6h】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述评

1.2.1 文献资料述析

1.2.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概论

2.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历史图景

2.1.1 抗战时期边区社会教育的基本构架

2.1.2 抗战时期边区社会教育的历史进程

2.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生成的逻辑必然

2.2.1 抗战时期边区社会教育发生的历史溯源

2.2.2 抗战时期边区社会教育开展的现实原由

2.3 抗战时期边区社会教育的实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2.3.1 抗战时期边区的社会教育: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2.3.2 抗战时期边区的社会教育:成功的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3章 需要与自愿: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

3.1 需要与自愿原则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3.1.1 1937—1944年:探索发展阶段

3.1.2 1944—1945年:贯彻落实阶段

3.2 需要与自愿原则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3.2.1 教育组织形式

3.2.2 教育内容

3.3 需要与自愿原则的理论阐释

3.3.1 需要与自愿原则:心理学规律的直接表现

3.3.2 需要与自愿原则:教育学原理的具体运用

3.3.3 需要与自愿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生动体现

第4章 教材与新秧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

4.1 教材

4.1.1 边区社会教育教材概况

4.1.2 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

4.2 新秧歌

4.2.1 抗战时期边区新秧歌概述

4.2.2 新秧歌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分析

第5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效能

5.1 边区群众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5.1.1 识字教育面临重重困难

5.1.2 识字教育成效明显,群众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5.2 边区移风易俗成效明显

5.2.1 全面完成二流子改造

5.2.2 妇女得到极大解放

5.2.3 破除迷信效果明显

5.2.4 卫生意识和习惯改观

5.3 边区民众积极支持抗日战争

5.3.1 战争动员遭遇阻碍

5.3.2 战争动员成效明显,为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5.4 边区民众高度认同党的领导

5.4.1 政治认同挑战严峻

5.4.2 政治认同感增强,党的政权基础得到巩固

第6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给予当代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6.1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与价值取向

6.1.1 终极教育目的的缺失与践行不足:社会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6.1.2 建国到文革:群众运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的的偏离与违背

6.1.3 文革后至今:对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的回归、拓展与践行

6.2 必须切实加强和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6.2.1 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6.2.2 边区社会教育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6.2.3 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6.3 需要与自愿: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

6.4 有效利用教育载体:做好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6.5 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做好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

6.6 妥善解决民生问题:做好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

6.7 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好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论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学理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多学科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以《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下)》及《解放日报》(1941-1945)为核心文献资料,以党的相关文件,党的领导人的文集、选集,专家学者的回忆录和著作为基础文献。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收集、阅读和整理,形成对边区社会教育的全面具体认识;其次,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解读边区社会教育,把捉社会教育中最具本质、最为闪光的重点和亮点,提炼成为本文写作的主体内容,并详细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在分析中全面涉及教育目的、方法、载体、价值等内容。再次,具体分析社会教育的成效。最后,从纵向角度比较边区社会教育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异同,归纳概括出边区社会教育对当代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以核心文献和基础文献为类分,对本研究涉及的文献进行了分析与评述;对边区社会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述了边区社会教育现有研究的角度,成果与不足,具体指出现有研究成果对本文写作的启示和借鉴;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以“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概论”为题。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抗战时期边区社会教育的基本情况,是本研究的基础。这部分主要总结了社会教育的基本构架,即教育的概念、对象、内容与目标、方法、实施机构、教材、师资组织形式等内容。介绍了抗战时期社会教育发展流变进程,分析了社会教育发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由,指出社会教育发生的内在逻辑必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分析和论证了边区社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运动,是成功的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党的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成熟的标志。
  第3章以“需要与自愿: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为题。坚持需要与自愿原则,是边区社会教育取得成功的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原因。具体梳理了需要与自愿原则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以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内容为主线分析了教育原则的具体实践状况及效能。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这一原则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上探讨这一原则的科学性,是对社会教育坚持这一原则,取得良好效果的学理论证。
  第4章以“教材与新秧歌: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为题。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是边区社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本部分重点研究教材和新秧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表达。通过分析教材和新秧歌的流变进程,以其具体内容为据进行分析,揭示了如何改进教材和秧歌,并在其中融入新的情感因素及政治因素,有效的把思想教育内容融合在教材和民众喜闻乐见的新秧歌中。从而具体直观的表现教育载体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良性互动,展现教育载体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功能及其实践的具体体现。
  第5章以“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效能”为题。教育效能是边区社会教育取得成功的直接表达,它是对教育原则和载体部分的回应与印证,也是第6章启示部分的立论基础。这部分研究内容以社会教育的识字教育、移风易俗、抗战动员、政治认同四大教育目标为据,深入分析实现每一目标的困难与阻碍,详细描绘每一目标的实际效果,二者的强烈对比,能够切实感受这些成效取得之不易,进一步体会社会教育的效果。同时,也可以看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本身内含着党的革命要务和群众的生活要务的对立与矛盾,这是社会教育实践中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之一。而社会教育对矛盾的消解,让革命要务和生活要务在群众意识和行动中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是其取得成功的根源。
  第6章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给予当代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为题。总结社会教育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是本研究的落脚点。这部分内容通过较抗战时期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异同,总结社会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社会教育对当代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际价值的经验与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