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国企改革中的劳动力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6h】

国企改革中的劳动力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0.1问题的提出

0.2研究目的和意义

0.3研究的思路与结构安排

0.4研究方法

0.5可能的创新点

1.产权、人力资本产权、劳动力产权

1.1产权

1.1.1产权学派对产权的理解

1.1.2马克思对产权的理解

1.2人力资本产权

1.2.1人力资本理论

1.2.2人力资本产权的含义与特点

1.3劳动力产权

1.3.1劳动力产权思想的历史追述

1.3.2劳动力产权的含义

1.3.3劳动力产权的特点

2.国有企业改革中确立劳动力产权的基本依据

2.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主体地位的思想

2.2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2.3企业理论演进的逻辑:资本所有权逻辑的确立与否定

2.3.1资本所有权逻辑

2.3.2“互补性”企业理论的发展:资本所有权逻辑的偏离

2.3.3替代性企业理论:所有权逻辑的否定

2.4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力产权的残缺及其制度变迁

2.4.1传统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劳动力产权的残缺及其影响

2.4.2体制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制度缺陷

2.4.3确立劳动力产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产权的边界规定与实施设计

3.1明确界定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

3.2明确界定劳动力产权收益权的边界

3.3劳动力产权界定的实施设计

3.3.1用存量国有资产赎买职工国有身份

3.3.2建立劳动力产权分享企业剩余模型

4.探索我国劳动力产权的制度化形式

4.1西方企业“利润分享制”的探索

4.2我国劳动力产权的实践形式

4.3劳动力产权的有效实现形式:职工持股制

4.3.1劳动力产权收益权实现的条件

4.3.2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职工持股制

4.4兖州集团唐村实业公司职工持股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产权改革为其核心。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受到政府、企业和经济理论界的普遍重视,而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明显重视不够,如何使大多数的劳动者成为改革的利益主体,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问题。本文提出,处理好国有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劳动力产权的制度保障和有效的实践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策含义。 本文为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本文回顾了相关的理论文献,对目前的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互补性”企业理论等关于“产权”、“人力资本产权”和“劳动力产权”等重要概念进行综述,详细分析了这些理论作出的有益探索,同时分析其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劳动力产权的深刻见解,并分析了确立劳动力产权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笔者分析得出,在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理论构造与实践过程中,需要重新解释劳动力产权的真正的内涵,即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割。 其次,作者指出,目前的改革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偏激的倾向:一方面,由于把社会主义公有等同于国家所有,排斥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在“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也是片面强调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控制地位;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片面强调“产权”的决定作用,主张“私有化”,特别是中小国有企业,卖掉了事。这两种实践方式都只注意到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没有认识到企业中劳动者的价值和内在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企业理论演进的方向,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际,确立劳动力产权,建立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联合所有、共同治理的新型“现代企业制度”。 接着,笔者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力产权进行了界定。劳动力产权的基础是劳动力所有权,劳动力产权的核心是收益权,因此明确界定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主体地位,明晰劳动力产权,主要就在于明确界定劳动力的所有权和收益权。而劳动力产权实现的关键是收益权即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落实。为此,笔者提出一个相关的企业增量产权分割模型,企业税后利润一资本利息回报-(投资风险回报+劳动力产权收益)=0,改变“土地得到地租、资本得到利润、劳动得到工资”这种被马克思用了一生的精力批判过的过时的财富分配方式,企业的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按照其劳动力产权一定程度地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最后,作者分析概括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产权实践形式。目前已形成各种资本和劳动有机结合,在承认资本权益的基础上弘扬劳动者权益的企业分配制度,比较典型的有劳动分红制,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大胆探索股票期权制、年薪制、职工持股制。笔者详细分析了职工持股制,特别提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职工持股制,需要在剩余收益份额比例、风险机制、股权流通等方面作出改进,从而真正实现劳动力产权的价值。 从研究思路上讲,本文力求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中寻找研究的支点,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为基础,以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利润分享理论为工具,结合中国的改革实际,探索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确立劳动力产权的基本依据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产权的实践形式。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产权、人力资本产权、劳动力产权。对相关概念和研究成果进行概述,为本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确立劳动力产权的基本依据。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索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确立劳动力产权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产权的边界规定与实施设计。探索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明晰劳动力产权的边界,重点研究劳动力产权补偿、劳动力产权收益权边界及其实施设计。第四章,探索我国劳动力产权的制度化形式,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产权的有效实现形式。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明确了劳动力产权的立论基础,二是提出面向未来的落实企业劳动力产权的操作思路。在劳动力产权研究中,明显存在着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循着西方经济学的资本逻辑提出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它的特点是从“要素人”或者说“工具人”的角度,通过把“人”资本化,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对人力资本及其产权进行分析;另一种是循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逻辑提出的劳动价值和劳动力产权理论,它的特点是从“主体人”或“目的人”的角度,从哲学层面和经济制度层面对劳动力及其产权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劳动力产权”的逻辑基础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它彰显的是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它倡导的是劳动财产权,而不是资本财产权。劳动力产权收益分配的依据是由于劳动创造了价值和财富,而不是因为劳动力资本的增殖。 同时,作者提出,落实劳动力产权的关键是劳动力所有者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割。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最大的热点和难点是国有资产存量量化为劳动者股份的问题,MBO和俄罗斯经济民主式的平均私有化,都有严重的公平和效率损失。本文提出面向未来的操作思路,劳动力产权的基础是劳动力所有权,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因此,落实劳动力产权的关键不是存量资产的调整,而是企业增量财产的分配,是面向未来的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实现,从而真正把职工利益与企业未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