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产权和超产权理论与国企改革路径——以商业银行为例
【6h】

产权和超产权理论与国企改革路径——以商业银行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引言

1.1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1.2.1研究方法

1.2.2文章结构

1.3研究框架、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3.1研究框架

1.3.2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2.产权理论和超产权理论文献综述

2.1产权理论

2.1.1西方产权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2.1.2产权理论的基本思想

2.1.3产权理论基本内容

2.1.4产权的功能

2.1.5产权发挥作用的基本要求

2.2超产权理论

2.2.1基本理论

2.2.2理论模型

3.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路径何在:一个理论分析

3.1产权理论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3.2超产权论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3.3产权理论改革路径和超产权理论改革路径各自的局限性

3.3.1产权理论改革路径局限性

3.3.2超产权理论的缺陷

3.4产权理论与超产权理论的一致性与互补性

3.5产权改革与超产权改革并举:提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根本性路径

4.走产权改革和超产权改革路径不同选择:国内外经验

4.1私有产权与低效率——以发达国家为例

4.2私有产权产生效率——以发展中国家为例

4.3产权改革效果与市场竞争的关系:部分经验研究

4.4产权改革与超产权改革的互补性:部分经验研究

4.5走产权改革与超产权改革相结合路径探索:中国实践

5.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5.1全面开放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5.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发展机遇

5.3小结

6.结论与政策建议

6.1本文的三点结论

6.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对于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路径选择问题,“产权改革论”和“超产权改革论”存在观点差异。前者认为,对银行绩效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是银行产权制度,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问题不是市场结构失衡而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单一,国有商业银行在运行机制及其效率上的种种问题都与这种单一的产权有关。据此,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市场效率关键在于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后者则认为,长期以来在我国严格的政府监管体制下所形成的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是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的根源,因此,提高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关键在于改革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本文分别从产权理论和超产权理论两方面出发对我国银行业改革问题进行分析。在第一章中笔者对阐述了文章的选题意义、背景、文章的结构、总体思路以及创新点和不足。在第二章作者叙述了产权理论和超产权理论两者的发展渊源和核心内容。本文的第三部分文章从产权和超产权制度的内涵出发,分析我国银行业的产权改革存在可行性和超产权改革的可行性。但是,单纯的产权改革或者超产权改革都有其缺陷性。本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在分析两种理论的缺陷性上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来说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产权,其对企业绩效所产生的作用被产权论者夸大了。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也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所以,基于产权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企业绩效则是衡量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产权明晰是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这个说法就有欠妥当了,我们至多只能说,产权明晰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 另外基于产权论的三个基本理论:剩余利润占有理论、资产拥有理论和私有化理论出发,从理论上全面的阐述了单纯的产权改革的局限性,得出在忽略竞争因素的前提下去考察哪个产权归属对提高其效率更有优越性,很显然会产生一些带有偏见或局限性的论点。其次笔者总结了超产权理论改革的局限性。从理论上讲,超产权论的主要缺陷体现在夸大竞争的作用、忽视竞争发挥作用的前提这两个方面,此外,由于我国特殊的改革环境,竞争的效果也未必会如超产权论所作的预期。 第一,超产权论将市场竞争视为企业绩效的最终决定因素,夸大了竞争作为企业绩效外因的作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内因是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而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事物的外在矛盾,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市场竞争是企业绩效的外因这一点似乎毋庸质疑,所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超产权论认为市场竞争是企业绩效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一观点就有失偏颇。 第二,超产权论认为市场竞争是企业绩效在长期中的惟一决定因素,忽视了竞争发挥作用的前提,即产权明晰和市场环境完善。超产权论的提出者是以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为对象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该理论的,这意味着该理论或多或少都暗含了发达资本主义这一外部环境的前提。 最后,在我国特殊的改革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效果未必会如超产权论所作的预期。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经理利润收益机制不完善、经理聘选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自身不完善。也就是说在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下,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产权改革,就很难形成超产权理论所谓的由市场竞争所促动的企业治理机制(主要包括经营利润收益激励机制、经理聘选机制和企业资本财务机制)。如果这一基本要素不存在的话,那么超产权理论所倡导的竞争激励论、竞争发展论、竞争激发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综合前面的分析,文章的以后部分得出关于产权改革与超产权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产权改革和超产权改革只是理论基础不同、具体主张不相同,但在命题背景和政策主张方面存在互补性,银行业产权改革和超产权改革是有其一致性的,两者重要补充。首先,超产权论是在产权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拓展了产权论对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分析视野。其次,超产权论和产权论所探讨的主题都是公司治理,只不过二者是从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分析并导出其政策主张的第三,产权理论和超产权理论都源自发达的市场经济,它们在对发达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治理进行分析时都有互补性的隐含前提假定。第四,超产权论并不否定产权变动可以生成和启动企业内部利润激励机制,从而有可能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工作努力水平与企业绩效,它只是认为产权对治理结构的影响是相对短期性的,而市场竞争的激励对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具有长期的效应。结合以上的分析在,笔者根据前人的经验构造出产权改革和超产权改革相结合的数学模型,更直观和明确的界定了改革应该入手的几个方面:①构建行业性组织为基础的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以及建立和完善对于职业经理人和银行的绩效评估体系,健全职业经理人的淘汰机制;②根据《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建立现代银行法人治理结构;③增强商业银行独立性降低政府影响,同时延长决策人任期;④要不断增大银行的资本金规模,同时要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率;⑤提高商业银行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⑥转变银行营业网点的社会角色,扩大商业网点覆盖度,提高商业银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⑦克服商业银行的“垄断基因”,形成竞争性的商业银行产品市场格局;⑧增强员工利润激励。 在第四部分中,笔者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从经验上验证了走产权改革和超产权改革的可行性。最后笔者根据以上的分析内容结合我国全面开放的事实,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指出对中国商业银行改革来说,产权改革和市场竞争及企业内部治理的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依托互相支撑的,忽视哪个方面都会严重影响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总体进程。两者一方面是从企业的内部环境出发进行改革,一方面是从企业的外在环境出发进行改革,必须双管齐下,内外因共同作用,两者不可偏废,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改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提高其效率和竞争力,使其成为我们进一步经济发展稳定基石的预定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