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美贸易顺差之因——基于我国比较优势的分析
【6h】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美贸易顺差之因——基于我国比较优势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导 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研究目的和方法

1.3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4本文的结构

2.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关于汇率的研究

2.2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的文献综述

2.3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的理论概述

3.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贸易状况

3.1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

3.2人民币升值压力

3.3人民币历史上几次升值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回顾

3.4我国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4.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顺差的实证研究

4.1相关数据的选取和计算

4.2协整检验

5.顺差之因——基于劳动力成本的分析

5.1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及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5.2中美劳动力成本比较——基于制造业的分析

5.3实证分析

5.4加入汇率等变量的实证研究

6.结论及政策建议

6.1相关结论

6.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在谈到对外贸易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指标是汇率,汇率对资源在全世界的配置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价格指标。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当本币升值时,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进口本币价格下降,从而引起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并导致贸易收支恶化;当本币贬值时,情况正好相反,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更具有竞争力,进口本币价格上升,结果是鼓励了出口而抑制了进口,并最终改善了贸易收支。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升值并没有恶化我国的贸易收支,相反在近几年我国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美贸易顺差继2005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之后,2006年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增加到1442.6亿美元,2007年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1633亿美元,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产生了影响。 上述现实和理论的矛盾使我们产生了疑问: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是否能够解释中美两国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如果能够,那么作用的原理和渠道是什么;如果不能,那么传统的以汇率为主要变量的贸易理论在现阶段我国是否已经失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发生,中美贸易顺差逐渐扩大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主要的原因,这些原因对中美贸易的影响有多大,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许多学者对中美贸易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研究,他们中的大多数从传统的贸易理论出发,计算和检验中美贸易产品的弹性关系是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来判断汇率变化是否影响贸易顺差。或者借助于宏观经济季度模型来对汇率与贸易额进行模拟分析,验证是否符合时滞理论或满足J曲线效应。但是,无论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还是对外贸易量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大国,会影响到国际市场上该商品的供给规模,从而产生很大的挤出效应。这些学者研究结论的大相径庭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马歇尔—勒纳条件已经不适用于分析我国现阶段的贸易顺差。也有很多学者从汇率的角度入手,但是其结果也是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汇率的变动是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也有的认为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相关性。本文从我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差异)角度考虑中美贸易顺差:我国劳动力成本远低于美国,使得我国出口产品更具竞争力,人民币升值不足以抵消成本差异,因而产生大量贸易顺差。 本文在第一章中介绍了研究背景、方法和文章结构。在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的情形下,汇率是否能够解释中美贸易顺差。如果不能,那么中美贸易大量的顺差是由什么原因造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运用计量经济学协整理论,从汇率以及劳动力成本两方面研究了汇率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并根据实证结论来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观点和建议。 第二章中我们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实际汇率的研究,对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的关系作了文献综述,另外对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的理论进行了概述。对于实际汇率,Ahmet N.Kipici& Mehtap Kesriyeli(1997)把其定义为名义汇率除去各国通货膨胀的差异。它基于两组指标:一组是基于购买力平价;另一组是基于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我国学者王维认为中国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是造成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Harrod、Balassa、Samuelson等经济学家从价值的角度分析实际汇率波动,他们提出由于各国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构成实际汇率运动的决定因素,一价定律通过完全竞争等于边际成本。对于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的关系,Hill、Miller等国外学者认为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有双向影响关系;Jeffery Frankel及我国学者卢向前、戴国强等人认为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有单向影响关系;此外,Wilson、厉以宁和沈国兵等学者认为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不存在长期显著影响。总之,关于汇率能否解释贸易顺差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答案。 第三章介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和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对人民币升值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关系作了回顾。概括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汇率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78年1月1日至1980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981年1月1日至1984年12月31日:内部结算价;1985年1月1日至1986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987年1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和调剂价的加权平均值;1994年1月1日至2005年7月21日:官方汇率;2005年7月21日以后市场汇率。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政治方面的因素,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延续。其实质就是鼓动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升值使外商投资的各项成本提高,从而影响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的增加;另外升值使进口价格降低,加剧我国的通货紧缩状况,导致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引发投机套利浪潮,形成泡沫经济。另外,数据表明,1994-2007年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第四章我们对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顺差做了实证分析。我们选取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和美国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作为指标,经过平稳性检验我们发现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的对数(取对数的原因是要求相对量的变化)LOGE是平稳时间序列,而中美贸易顺差的对数LOGMX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不能就此建立模型。通过因果检验,我们得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并不能解释中美大量的贸易顺差,反倒是中美贸易越来越大的顺差能够解释近些年来的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这也更和现实相接近。 既然汇率不能解释中美贸易顺差,在第五章中,我们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其理论基础便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国家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企业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者说是由外生资源比较优势决定的。在分析对象上,我们选择制造业中的中美劳动力成本差异,原因在于:一方面,制造业是相对集中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其劳动力生产水平和工资水平来反映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制造业是我国GDP的最大贡献者,我国出口产品中的多数来自制造业。在数据上,我们用单位产值工资额来代表单位产值劳动成本,其计算公式为:单位产值工资额=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对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值劳动成本P和美国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MX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两个变量的对数都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对中美贸易顺差的长期弹性为—1.74,即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个百分点中美贸易顺差会减少1.74%,说明劳动力成本对中美贸易顺差很有影响。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18%的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到均衡状态。劳动力成本对中美贸易顺差的短期弹性为—0.11,远远小于长期弹性。另外表示短期影响的T值很不显著,说明劳动力成本对中美贸易顺差的短期影响不大,而在长期则是影响中美贸易顺差的重要因素。 经过前面几章的分析,我们知道人民币汇率并不是与中美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中美贸易不平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劳动力廉价,在美国逆差,中国顺差的情况下,人民币有走高的趋势,但是人民币再怎么走高也抵消不了中美商品价格的巨大差距。并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适度增加人民币的弹性,提高人民币波动幅度,用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不会对我国贸易收支造成很大冲击。2.转变我国发展战略,扩大内需,加快出口产品的产业升级。3.开拓进口渠道,扩大高科技产品进口。4.正确对待劳动力成本上升,维护劳动者权益。5.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制造业低效率状况。6.以高科技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7.保证劳动力资源及制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