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管理—美国市场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6h】

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管理—美国市场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1.4研究思路及方法

1.5本文的主要内容

1.6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6.1研究创新

1.6.2研究的不足

2.资产证券化理论概述

2.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2.2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2.3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

2.3.1资产重组

2.3.2破产隔离

2.3.3信用增级

2.4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分析

2.4.1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2.4.2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3.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3.1资产证券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3.2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3.3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

3.4资产证券化对银行资本约束的影响

4.银行资产证券化效应的实证研究

4.1模型设定及变量解释

4.2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4.3实证结果及分析

5.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与完善

5.1我国银行面临的风险及资本金约束

5.1.1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

5.1.2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分析

5.1.3我国银行利率风险分析

5.1.4我国银行面临的资本金约束

5.2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与完善

5.2.1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5.2.2以转移和化解银行风险为目的发展资产证券化

5.2.3重点发展中长期贷款证券化

5.3相关政策和建议

5.3.1推动和支持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5.3.2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5.3.3完善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参考文献

附 录 采用资产证券化的44家公司名单

致谢

展开▼

摘要

作为20世纪中后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技术,资产证券化自从诞生于美国之后就迅速席卷全球。最近的二十年间,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规模以18%的年复合增长率迅猛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探索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展开。然而,与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发展相比,有关资产证券化的学术研究却相对滞后。仅有的一些解释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模型之间存在矛盾,相关的经验分析也不充分,而且很多理论模型和经验分析结果相互对立,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本文在简要介绍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和其在中美的发展现状之后,对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已有的关于银行资产证券化作用效果的经验结果,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用能够处理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方法对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44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资产证券化数据及相关财务数据(2001年第三季度至2007年第四季度)进行了分析。经验结果显示,银行控股公司资产证券化的作用效果主要表现在增加流动性和改善管理效率两个方面。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银行面临的风险和资本金约束现状,本文认为发展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发展资产证券化必须以转移和转化银行风险为前提,同时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要内容。最后,本文提出对我国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相关建议。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进行说明,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 第二个部分,资产证券化理论概述。首先对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包括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分类及重要特征。然后对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市场进行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 第三部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资产证券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以及资本约束四个方面产生的影响。资产证券化使银行的长期低流动性资产被盘活,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释放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同时,资产证券化可以分散和转移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并为银行提供了一种利率风险管理的新办法。理论上说,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变风险资产的规模,同时,由于将资产转移到表外,银行可以释放相应的资本,这种双重释放功能使资产证券化对提高资产充足率的效果非常显著。但是,通过一个简单公式的分析,本文发现对不同性质的资产进行证券化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第四部分,银行资产证券化效应的实证研究。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发源地,目前,资产证券化是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而且美国也是此次次贷危机的发源地,因此本文利用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16个回归模型,利用Eviews软件进行Granger检验,分析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相关变量的影响,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论显示,资产证券化的作用效果是提高了公司的流动性,并增强了公司的效率。 第五部分,结合我国银行业现状分析,讨论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与完善。对应第三部分的理论分析,这部分也从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以及面临的资本金约束四个方面对我国银行业目前的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首先,尽管贷存比较低,流动性过剩,但由于期限错配、巨额的不良贷款,以及贷款结构的不合理等因素,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其次,信用风险过多地集中于银行中介,加上银行存在巨额不良资产,银行的信用风险不可小视;再次,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利率风险;最后,银行不得不面对资本金约束方面的挑战。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讨论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应如何发展和完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发展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目前爆发的次贷危机又提醒我们,必须审慎地发展资产证券化,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本文认为资产证券化必须以转移和化解银行风险为目的,利用中长期贷款证券化实现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功能归位。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和支持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完善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1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表现在: 1.完善了国内对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研究。国内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领域,实证研究的文献还很少,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银行采用资产证券化后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 2.选用更为合理的计量分析方法。本文选取全球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证券化市场数据,采用更为合理的能处理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方法,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资产证券化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3.结合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及美国市场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分析银行业应当如何运用资产证券化进行风险管理,并提出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从理论上看,资产证券化可以解决银行长期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可以分散和转移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但当运用资产证券化改善银行资本充足率时,选择不同性质的资产进行证券化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会不同。 2.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经验表明,资产证券化的作用效果是提高了公司的流动性,并增强了公司的效率。 3.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资产证券化可以使银行与资本市场相连接,从而解决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功能错位;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化解银行体系积聚的风险;资产证券化为银行提供了一种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 4.鉴于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必须以转移和化解银行风险为前提,并通过中长期资产证券化来解决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功能错位问题。 5.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和支持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完善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