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台湾地区证券柜台买卖市场之发展过程与经验研究
【6h】

台湾地区证券柜台买卖市场之发展过程与经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研究动机:柜台买卖市场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管道,有利经济发展

1.3研究范围:1949-2007年台湾柜台买卖市场发展史

1.4研究的思路、结构与主要观点

1.4.1制度变迁过程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解释柜台买卖市场发展

1.4.2论文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1.5研究的方法

1.6主要创新之处

2.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2.1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2.1.1制度变迁各家理论之动因研究

2.1.2制度变迁各家理论之主体研究

2.1.3制度选择之原则研究

2.1.4制度变迁各家理论之路径依赖研究

2.1.5制度之可能性边界模型

2.2其它相关理论综述

2.2.1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2.2.2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理论

2.2.3市场失灵理论之特征

2.3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与证券市场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2.3.1台湾经济发展史(1949年以后)

2.3.2台湾经济发展史简表

2.3.3台湾证券市场规模演进

2.4台湾地区证券柜台买卖市场发展经验相关文献

2.4.1政权轮替对经济与证券发展之研究

2.4.2台湾地区选举对证券市场影响之研究

2.4.3金融监理一元化之研究

2.4.4国内外总体经济变量与证券市场指数之其它相关文献研究

2.5结论

3.比较各国(经济体)证券柜台买卖市场发展模式

3.1金融市场运作模型

3.1.1金融市场结构模型

3.1.2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模型

3.1.3直接金融盛行原因

3.2证券市场运作模型

3.2.1资本市场功能

3.2.2集中市场与柜台买卖市场区别

3.3证券柜台买卖交易市场的理论基础

3.3.1柜台买卖市场是集中市场的预备市场

3.3.2柜台买卖市场是集中市场的后备市场

3.4证券柜台买卖市场的制度安排

3.4.1台湾地区证券市场运作图

3.4.2证券市场的监理机制理论研究

3.5证券柜台买卖市场日常运作之风险管理

3.5.1.在线风险作业管理

3.5.2.离线风险作业管理

3.6台湾地区证券柜台买卖市场发展的历史考察

3.6.1解决金融失序的现实需要问题

3.6.2台湾地区柜台买卖交易市场成立的目标

3.6.3台湾地区柜台买卖交易市场的特色

3.6.4台湾地区柜台买卖交易市场的管理组织

3.6.5台湾地区柜台买卖交易市场的运行体系

3.7台湾地区柜台买卖市场的运作模式

3.7.1发行条件的要件

3.7.2交易制度的内容

3.8市场监理控制措施

3.8.1台湾地区柜台买卖市场监理方式采混合型

3.8.2立法对柜台买卖市场的监理

3.8.3政府对柜台买卖市场的监理

3.8.4自律性监理方式

3.9其它各国证券柜台买卖市场发展现况

3.9.1美国柜台买卖市场现况

3.9.2日本柜台买卖市场现况

3.10 结论:客观的经济环境与主观的政策引导柜台买卖市场发展

4.台湾地区柜台买卖交易市场草创阶段的历史经验

4.1 草创阶段的经济情势背景(1949-1962)

4.1.1土地改革为首的经济建设

4.1.2循序渐进的六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4.1.3产业结构由农转工

4.1.4小结:工业成功、农业成仁

4.2草创阶段的制度开展面回顾与经验(1949 一 1962)

4.2.1完全的柜台买卖市场(1953年)

4.2.2.扼制混乱市场,一度关闭柜台买卖市场,全力发展集中市场(1963 年)

4.2.3.小结:失败的市场,取经后重新出发

4.3草创阶段交易面回顾与经验

4.3.1放任、操纵与欺诈的交易体制

4.3.2交易量小,无法成就市场经济规模

4.3.3小结:印证制度的变迁既是自然演变也是参与者决定

4.4草创阶段法律面回顾与经验

4.4.1市场经济必须是法制经济

4.4.2政治目的导向的法律建制

4.4.3小结:法律建制一波三折,最终尊重市场机制

4.5草创阶段监理面回顾与经验

4.5.1正视市场经济所需的监理机构

4.5.2美籍专家临门一脚,决定设立主管机关

4.5.3小结:强态的路径依赖造就了监理机关的成立

4.6草创阶段经验总结:配合土改、证券化概念初萌、制度不明、权责不清、市场混乱、不具经济规模

5.台湾地区柜台买卖交易市场复苏阶段的历史经验

5.1复苏阶段的经济历史背景(1963-1987)

5.1.1从进口型经济转化为出口导向经济

5.1.2两伊战争爆发,全球能源危机,发展停顿

5.1.3加速金融改革并推动大型公共工程,刺激经济增长

5.1.4小结:自由化与国际化发展策略正确,平稳渡过能源危机

5.2复苏阶段的制度面回顾与经验(1963 - 1987 )

5.2.1经济情势好转,恢复柜台买卖市场制度

5.2.2制度设计证券商是柜台买卖市场造市者(Market Maker)

5.2.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柜买中心」诞生

5.2.4小结:激励机制的不平衡,导致重新博弈的动机,造就新市场诞生

5.3复苏阶段交易面回顾与经验

5.3.1「柜买中心」成立前,柜台买卖市场以债券交易为主

5.3.2创造融资制度,活络证券市场

5.3.3 小结:同一区域内,集中市场与柜台买卖市场互补关系应大于竞争关系

5.4复苏阶段法律面回顾与经验

5.4.1 1968年《台湾证券交易法 》草案确定柜台买卖市场的合法地位

5.4.2修法加强主管机关的监理权,避免讯息不对称的交易

5.4.3小结:1987年以前,市场未进入发展期,法律少有建树

5.5复苏阶段监理面回顾与经验

5.5.1监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5.5.2证券交易所的成立,终结了混乱的场外交易

5.5.3监管机构的基本任务

5.5.4小结:1962年「证券交易所」成立终结混乱柜台买卖市场,1988年「证券交易法」修法颁布使市场走向规范化

5.6复苏阶段经验总结:产业结构转型、迫切需要直接融资管道,迫使台湾地区政府正视资本市场运作规范性

6.台湾地区柜台买卖交易市场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

6.1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1988-2007)

6.1.1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提升台湾地区经济发展

6.1.2 1990年股市暴涨暴跌,透露深层次问题

6.1.3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暴露金融国际化后,外资影响力越大

6.1.4小结:政治恶斗,造成不良投资环境,经济每况愈下

6.2特别市场:「二类股票」与「兴柜股票」市场之兴衰

6.2.1「第二类股票」发展之制度模型

6.3发展阶段的制度面回顾与经验

6.3.1 1994年「柜买中心」成立,机制立即改革

6.3.2强制性制度变迁,改革立显成效,市场成交活跃

6.3.3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利益增长的关键

6.3.4小结:精简上柜流程,缩短入市时间,增加市场效益

6.4发展阶段交易面回顾与经验

6.4.1 1995年计算机竞价自动撮合系统开启交易新纪元

6.4.2 上柜企业多元化,提供企业创新发展的融资平台

6.4.3小结:市场开户数超过1000万户,与集中市场不分轩轾,得到社会认同

6.5发展阶段法律面回顾与经验

6.5.1注重政府管理与自律管理的法律建设

6.5.2法律规制的特点─宽松入市,严格管理

6.5.3法律规制的具体内容

6.5.4 发展阶段法律修正之内容及目的─加重上市(柜)公司的经营揭露与社会责任,以保护投资人权益

6.5.5小结:优质律令、鼓励入市,严肃监理

6.6发展阶段监理面回顾与经验

6.6.1主管机关监理功能─2003年变更为金管会,双轨制的监理功能

6.6.2法律面的监理依据─1988年《证券交易法》修订

6.6.3市场自律性监理方式

6.6.4小结:监理机关功能应配置“准司法检查权”,以收吓阻之效

6.7发展阶段经验总结:改进制度,活络市场;政治恶斗,阻碍发展

7.台湾地区证券柜台买卖市场未来发展有效性的建议

7.1理念路径:确立柜台买卖市场有别于集中市场的发展原则

7.1.1认为应先发展集中交易市场之理由

7.1.2认为应先发展柜台买卖市场之理由

7.1.3认为两种市场应该同时并进并存之理由

7.1.4 两市并存,市场区隔,债券交易统纳柜台买卖市场

7.2模式路径:发展有特色的地域性市场

7.2.1柜台买卖市场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之模型

7.2.2集中市场的预备市场

7.2.3建立自动报价系统,有别于传统的柜台议价

7.2.4有特色的证券登记与股份托管制度

7.3组织路径:组织更具服务功能的专职机关

7.3.1逐渐演化为“金检一元化”的官方监理机构

7.3.2专业、效率、创新及服务精神的「柜买中心」平台

7.3.3自律组织发挥自我约束的功能

7.4机制路径:健全柜台买卖市场的监理与执法机制

7.4.1参考先进国家法律框架

7.4.2台湾地区政府间接管理与证券商协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监理模式

7.5信息路径:大力完善多渠道及电子化的讯息平衡机制

7.5.1上柜挂牌前之财务信息揭露

7.5.2上柜挂牌后之财务信息揭露

7.5.3多样化信息公开管道

7.5.4信息平时及例外管理

7.6方法路径:全面推动国际化的交易平台

7.6.1加入新兴证券市场组织,引导国际资金入市

7.6.2加速与国际证券市场互动,签订MOU达到合作进程

7.6.3主办国际证券会议,汲取国际经验

7.6.4规划台湾债券市场纳入国际债券指数可行性

7.7总结:两市并存、健全法制、信息平衡、跃上国际

参考文献

致 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