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研究——基于内部控制理论
【6h】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研究——基于内部控制理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 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巴塞尔委员会的研究成果及影响

1.2.2 国外研究成果

1.2.3 国内研究成果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结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的一般概述

2.1 内部欺诈风险的定义

2.2 内部欺诈风险的特征

2.2.1 内部欺诈风险具有内生性

2.2.2 内部欺诈风险具有分散性

2.2.3 内部欺诈风险具有人为性和突发性

2.2.4 内部欺诈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

2.2.5 对内部欺诈风险的管理具有复杂性

2.3 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的动因

2.3.1 加强内部欺诈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内部欺诈风险损失

2.3.2 满足监管的要求

2.3.3 提升银行的价值和竞争力

2.4 本章小结

3.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的现状、特征和成因分析

3.1 我国内部欺诈风险的现状

3.1.1 案件性质

3.1.2 作案时间

3.1.3 涉案时间跨度

3.1.4 案发原因

3.1.5 涉案人员职务

3.1.6 涉案金额

3.1.7 作案动机

3.1.8 涉案银行

3.1.9 作案手法

3.1.10 定案罪名及后果

3.2 我国内部欺诈风险的特征

3.2.1 涉案金额较大

3.2.2 管理层人员欺诈所占比重大

3.2.3 内部欺诈事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基层营业分支机构

3.2.4 内部欺诈风险具有普遍性

3.3 我国内部欺诈风险的成因

3.3.1 人员因素

3.3.2 业务流程

3.3.3 系统

3.3.4 外部因素

3.4 我国内部欺诈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内部欺诈风险管理认识和理念存在偏差

3.4.2 内控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有缺陷

3.4.3 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手段粗浅

3.4.4 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机制缺乏

3.4.5 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3.4.6 激励导向重业务轻内控存在严重缺陷

3.5 本章小结

4.内部欺诈风险的度量——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欺诈评级体系

4.1 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简介

4.1.1 什么是信用评级

4.1.2 信用评级步骤

4.2 内部欺诈风险评级体系构建设想——参考信用评级体系

4.2.1 用内部欺诈风险评级体系替代高级计量法的原因

4.2.2 内部欺诈风险评级衡量法的理论基础

4.2.3 内部欺诈风险评级体系的构建设想

4.3 本章小结

5.内部欺诈风险的管理——基于内部控制理论

5.1 内部控制概述

5.2 内部控制与内部欺诈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5.2.1 内部控制可以从源头防范风险

5.2.2 内部控制能更好地应对内部欺诈风险的特征

5.2.3 内部控制是内部欺诈风险管理实践的现实选择

5.3 加强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的对策——基于内部控制理论

5.3.1 正确认识内部欺诈风险

5.3.2 营造良好的内部欺诈风险管理控制环境

5.3.3 强化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机制

5.3.4 增强信息的交流与反馈,防范性质相同的案件屡次发生

5.3.5 加强内控部门的监督作用

5.3.6 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5.4 本章小结

5.5 本文结论及不足

5.5.1 结论

5.5.2 不足

6.法兴银行案例补充分析

6.1 案例简介

6.1.1 案发

6.1.2 法国兴业银行简介

6.1.3 杰洛米·科维尔简介

6.1.4 杰洛米·科维尔作案手法

6.1.5 影响

6.1.6 事件后续

6.2 案件分析

6.2.1 浅析

6.2.2 深究

6.3 小结

参考文献

后 记

致 谢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