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6h】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工业机器人的内涵

2.1.2 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

2.2 工业机器人的文献综述

2.2.1 国内的研究

2.2.2 国外的研究

2.3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2.3.1 “钻石模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2.3.2 “钻石模型”之外的其它视角

2.4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研究

2.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2.4.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评价

3 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状况

3.1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和特征

3.1.1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3.1.2 工业机器人的构成和特征

3.2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构成及其特点

3.3 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特征

3.4 世界工业机器人发展概况

3.4.1 机器人发展历程

3.4.2 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3.5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概况

3.5.1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

3.5.2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3.5.3 我国工业机器人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竞争特点

4 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现有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4.1.1 金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2 裴长洪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3 张金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4 厉无畏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工业机器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5 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5.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5.1.1 工业机器人的出口市场份额分析

5.1.2 工业机器人的相对竞争力分析

5.1.3 工业机器人的竞争优势分析

5.2 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研究

5.2.1 数据来源

5.2.2 过程和结果

5.2.3 综合结果分析

6 影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6.1 出口能力和研发因子得分低的原因

6.2 产业资源和环境因子得分低的原因

6.3 需求因子得分高的原因

6.4 总体得分低的原因

6.4.1 “人口红利”延缓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化进程

6.4.2 政府功能的强大弱化了市场的作用

6.4.3 官产学研未形成协同发展之势

6.4.4 科技评价体制落后于产业发展

6.4.5 “工匠精神”的匮乏

6.4.6 法律方面的漏洞使得产业发展受阻

7 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7.1 政府层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7.1.1 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弥补市场功能的不足

7.1.2 构建官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

7.1.3 加大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

7.1.4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

7.2 企业层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7.2.1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关键零部件取得突破

7.2.2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并购重组

7.2.3 培养企业工程师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

7.2.4 提高企业协作水平,共同攻克重大技术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美国组织和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重塑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德国也推出工业4.0战略,以保持并提升其工业竞争力。发达国家的这些战略使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我国还经受来自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压力,这些国家加速谋划和布局,踊跃参与世界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拓展外部市场空间。中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外部压力可见一斑。同时,我国国内面临“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新常态”。在外部竞争加剧与国内调整压力并存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推出《中国制造2025》,这为中国今后十年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了行动纲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它是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和改造,这对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很有帮助。
  在我国,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减和企业用工成本的攀升,传统制造业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中低端劳动力迫在眉睫。现代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装备的代表和工业智能化水平的体现,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工业机器人自身作为智能制造的典型产品,也在强劲推动着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制造的产品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优于人工,能有效减少次品率和节约成本;工业机器人能不倦地持续工作,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定制,能加速产品更新周期。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经过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90年代的试用期及21世纪前十几年的推广期,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发展,现处于产业的成长期。然而,国内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被以ABB、库卡、安川、发那科为代表的外国机器人企业所瓜分,它们垄断了国内机器人市场的高端部分,获得了利润的大部分。因而,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出相应建议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我国传统制造业优势逐步消减的过程中,工业机器人为其产业调整和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从以下七部分展开的:
  (1)绪论
  本章首先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简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介绍了研究内容和方法,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可能的创新。本文的不足在于用个别宏观数据代替产业数据,使得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估的真实性存在瑕疵;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收集到大量原始数据,保证了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价值。
  (2)文献综述
  本章首先回顾了不同学者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概况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特征;接着,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工业机器人的相关研究;然后,从“钻石模型”视角和“钻石模型”之外的视角,简述了不同学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再次,根据产业特性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本章回顾了对评价指标选取的已有文献;最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不同学者用进出口数据构建模型来评估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相应建议的文献。
  (3)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状况
  本章首先简述了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和特征,分析了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及其特点;然后,阐述了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特征,回顾了世界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概况;最后,本章回顾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竞争特点,介绍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总体特征,分析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需求条件、瓶颈及其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
  (4)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章首先回顾了已有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简述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然后,根据工业机器人“三高一长”的产业特征和影响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简析了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其选取原因,构建了评价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5)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本章首先收集了17个样本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数据和影响产业环境的相关数据;然后本文构建以张金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为基础并加入影响产业环境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用进出口数据形成的显示性指标评价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再在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我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并就二者得出的结论排序样本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最后,本章按各因子得分和总得分、国家发达程度、经济区域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简要分析。
  (6)影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分析
  本章分析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中出口与研发因子得分低的原因、产业资源和环境因子得分低的原因、需求因子得分高的原因及总得分低的深层次原因。
  (7)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本章在上章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层面针对性的提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根据工业机器人产业“三高一长”的特性和影响其产业环境的因素,构建了综合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口和研发因子、产业资源和环境因子、需求因子分别占整体评价指标比重的57.7%、31.3%、11%。出口和研发因子、产业资源和环境因子合计占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权重的绝大部分。
  (2)在样本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中,日本、德国、瑞典、韩国、瑞士的总体实力靠前,美国、法国处于中间,而中国、俄罗斯、巴西则较差;欧洲的工业机器人产业竞争力最强,其次为亚洲,再次为美洲;发达国家在工业机器人产业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整体强于发展中国家的;在欧洲内部、亚洲内部和美洲内部,不同国家的工业机器人产业竞争力存在较大分化,如亚洲内部的韩国与中国,美洲内部的美国与巴西,欧洲内部的德国与英国。
  (3)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子中,出口和研发因子得分、产业资源和环境因子得分、需求因子得分和总得分的名次分别为第16名、第12名、第1名和第15名。造成总得分低的深层原因有:“人口红利”延缓了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研发进程,低技术的关键零部件决定了出口的工业机器人的低品质;法律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失信行为的惩戒方面存在不足;现有的科技评价体制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快餐文化”的盛行和“工匠精神”的匮乏;部分企业家的素质不高;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协同机制的不足。
  (4)针对总得分深层原因的分析,本文从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给出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①政府方面的举措有: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进步路线图,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功能;构建好管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产业发展;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②企业方面的举措有: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关键零部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速产业的并购重组并以此改善市场结构;建立培养企业工程师队伍和研发人员的完善制度;从横向和纵向层面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攻克重大技术难题。
  综上,本文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利于加深了解我国在世界工业机器人产业中的竞争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但由于本文收集的个别数据是属于宏观层次,对产业层面的解释存在不足,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收集更多产业层面的数据,以期能更真实有效的评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