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案例研究——以2015年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压力测试为例
【6h】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案例研究——以2015年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压力测试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2.国内外压力测试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压力测试研究文献综述

2.2 国内压力测试研究文献综述

2.3 文献研究总结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3.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

3.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点

3.3 信用风险管理常用模型

4.压力测试定义及方法论

4.1 压力测试定义及流程

4.1.1 压力测试的定义

4.1.2 压力测试的流程

4.2 压力测试的分类

4.2.1 敏感性分析

4.2.2 情景分析

4.3 压力测试方法论

4.3.1 选择目标业务/资产组合

4.3.2 确定承压对象和承压指标

4.3.3 确定压力因素与压力指标

4.3.4 压力测试情景设计

4.3.5 压力传导模型建设

4.4 压力测试模型构建

4.5 我国与其他国家压力测试模式比较

5.A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案例分析

5.1 案例概述

5.1.1 案例背景

5.1.2 A银行压力测试执行状况

5.1.3 案例经济意义解读

5.2 压力测试合规性分析

5.2.1 压力测试流程合规性分析

5.2.2 压力测试方法论合规性分析

5.3 压力测试适用性分析

5.3.1 承压对象及承压指标的选择

5.3.2 风险因子的选择

5.3.3 压力情景的设计

5.3.4 压力测试传导模型建设

6.案例总结与启示

6.1 案例总结

6.2 案例启示

6.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实体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宏观经济对银行资产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减弱,商业银行已然告别了资产高速增长的时代。同时,多重风险交织重叠、各类风险复杂多变,高增长时期被掩盖的风险逐渐暴露出来,银行的资产质量面临严峻的考验,更需要我国商业银行毫不松懈地加强管控、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回顾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对风险的把握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危机下的风险状况,从而放松了对风险的管理。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论中,应用最广泛的是VaR方法,即在险价值法。该方法在设定的置信水平下观察出现怎样的风险损失,但对于置信水平之外的极端冲击或突发事件并没有考虑在内。对于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来说,小概率事件不代表完全不会发生,如果没能在风险管理中加以注意,压力情况一旦出现就会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应对甚至破产,金融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
  压力测试由于关注资产组合收益的厚尾特征分布,能够度量在极端情况下资产组合的损失,弥补了VaR方法的不足,因而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自金融风暴之后,压力测试以其对极端冲击的预警评估能力,在各国金融机构中被广泛应用实践。压力测试的优点就是能有效评估一些突发重大事件对金融系统的冲击影响,这样银行不仅可以掌握一般状况的信用风险,对于可能发生的大型信用风险、危机能够早有准备并做好相关预案。压力测试具有模拟和估计的功能,通过情景模拟,设定银行资产管理环境变量的变化,构造相应的压力环境,分析在某种压力情景下,银行资产发生的变化,从而评估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
  在我国,从监管到商业银行也越来越多地开始注重压力测试技术,出台了监管条文及诸多实践。在2012年6月,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的附件五,《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中,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组织定期的压力测试,通过设定特定的轻、中、重度场景,考察极端情景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以保证商业银行在面对风险时持有足够的资本金。”。2014年12月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更是中要求商业银行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全行压力测试,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条线更要进行专项测试,并在指引中对压力测试的治理结构、流程、方法论等内容进行了描述与规定。
  纵观国内对于压力测试的研究文献,大部分仅仅只是基于银行某项资产或者业务方面的内部数据构建了压力测试实证模型,但没有从整个银行的业务条线、风险管理系统来分析模型的构建是否符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现实需要。本文在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实践领域的澜研过程中也了解到,压力测试并没有在商业银行间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模型,很多银行采用向咨询公司购买模型或方案的做法。往往不一定符合我国的风险管理实际,也使得同行业之间缺乏可比性。压力测试绝不仅仅只是复杂的模型构建以及大量的数据处理,而是要兼顾可用性以及有效性。因此,本文以某大型商业银行于2015年所做的压力测试报告为例,针对其经济意义进行解读,分析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试图为商业银行应如何针对自身现状构建压力测试模型给出建议。
  本文的思路从三个层面展开:概念层面,运作层面,实践层面。在概念层面,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针对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等内容进行研究,为之后的研究打好基础;其次从运作层面按照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开展流程,研究了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定义、流程以及方法论;最后在实践层面,从银行内部管理视角出发,研究商业银行如何构建适合自己的压力测试框架,并以某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信贷业务资产质量所执行的一次压力测试为例,研究其经济含义的解读,方法论选择的合规性以及适用性。
  本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从国内与国外的两个角度介绍了学术界对压力测试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应用。第三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了信用风险的定义及特点,风险管理常用模型,为引出本文的核心内容——压力测试理论做了理论铺垫。
  第四章按照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框架,研究了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定义、流程以及方法论,包括:目标业务对象的选择、承压对象和承压指标的确定、压力因素和压力指标的确定、压力测试情景设计、传导模型的建设、以及实践领域我国与其他国家压力测试模式的比较。
  第五章案例分析部分,以2015年3月,A银行针对小微业务条线的信贷资产质量执行的一次压力测试为研究对象。在此次测试中,承压指标选择的是小微客户违约率,情景设定为宏观经济下行,模型采用Wilson的简化模型线性回归模型执行。对其进行了压力测试经济意义解读、压力测试合规性分析、压力测试适用性分析,研究其是否为A银行现时资产状况下的最优方案,并希望为其他商业银行如何针对自身状况构建压力测试模型给出建议。
  第六章是案例的总结与启示。经过分析,案例在以下角度存在可待调整的内容:压力测试方案不完整不符合监管要求、承压指标的选择有待进一步斟酌、风险因子选择有待调整等等。在启示中提出建议商业银行应根据适用性、前瞻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四个原则来构建适合自己的压力测试框架。
  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案例采用了第一手资料,创新性地提出了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合规性分析框架,对于使用国外模型的商业银行有着切实的意义;提出压力测试方法论的选择应基于商业银行的现实状况,并通过对相关领域的调研,在分析中结合了行业中的通用做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