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参与PPP项目的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及其在寿险资金运用的最优比例测算
【6h】

参与PPP项目的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及其在寿险资金运用的最优比例测算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 论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1.2概念界定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研究创新及不足

2.文献综述

2.1国外关于保险资金投资PPP项目的文献综述

2.2国内关于保险资金投资PPP项目的文献综述

2.3国内外研究评述

3.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参与PPP项目的可行性与现状

3.1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参与PPP项目的可行性

3.2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融资模式及其对比

3.3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参与PPP项目的收益和风险分析

3.4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参与PPP项目的现状和问题

4.参与PPP项目的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在寿险资金运用的最优比例测算

4.1保险资金运用最优比例模型及比较

4.2研究设计

4.3模型测算

4.4实证结论及分析

5.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参与PPP项目的政策建议

5.1响应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积极参与PPP项目

5.2选择合适的PPP项目和投资比例,优化投资结构

5.3注重PPP项目风险管控,促进资产负债匹配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保险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2016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09万亿元,同比增长27.5%,跃居世界第二。在保费收入持续增长的带动下,保险行业可运用资金余额达到13.39万亿元,较2004年增长了十倍。随着保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保险公司承保收益较低,甚至亏损,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依赖于投资收益,投资资产的配置愈发显得重要。传统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以银行存款、债券为主,投资收益率低,受市场波动影响大,随着保监会“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总体监管思路,保险资金运用不断实现市场化改革。保险资金配置范围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投资渠道逐渐转向多元化的投资领域,由虚拟经济逐渐拓展至实体经济,形成了资金配置多元化的格局。基础设施项目由于其投资期限长、规模大,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很好的满足了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匹配要求和投资安全性原则,引发了广大保险资金的广泛关注。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优先领域,这成为我国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的助推剂,仅2016年我国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就高达11.89万亿元,增幅达17.4%,远远超出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公共性,过去的项目资金大都由政府财政承担,但是随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高速增长,再加上政府部门负债累累,接近40%,这使得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面临极大的融资困境,亟需引进社会资本的参与。2013年以来,我国密集出台公私合营项目(PPP)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的PPP项目融资提供了新的出路。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对PPP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通过研读国内外文献,对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可行性、模式、风险以及最优投资组合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三章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参与PPP项目的可行性与现状。首先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保险资金运用层面,分析了保险资金投资PPP债权投资计划的可行性。并结合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融资模式突出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的特点,分析目前我国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的收益及风险情况,并就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进行了阐述,为深入研究保险债权投资计划提供理论参考。第四章参与PPP项目的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在寿险资金运用的最优比例测算。首先介绍了保险资金运用最优比例测算的经典模型,通过对比分析选出本文采用的模型,通过运用修正的马科维茨最优投资组合模型,综合考虑VAR和偿二代下市场风险最低资本的约束条件,得到在不同的风险价值条件下,参与PPP项目的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在寿险资金运用中的最优比例,进一步证实了投资PPP债权投资计划有利于提高资金组合收益率,但投资PPP项目本身上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随后选择了中国太保为例与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保险公司做出合理的投资策略提供参考。第五章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参与PPP项目的政策建议。根据第五章的模型结论,从保险资金投资PPP项目的积极性、项目的筛选和比例配置及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就监管层和保险企业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后续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的投资提供一定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