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叔本华幸福观的马克思主义评析
【6h】

叔本华幸福观的马克思主义评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文不足之处

2 叔本华幸福观的产生

2.1 叔本华幸福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社会历史背景

2.1.2 思想理论背景

2.2 叔本华幸福观的理论起点——意志

2.2.1 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

2.2.2 作为表象世界的意志

2.2.3 世界的意志本质与两种意志的关系

2.3 意志的理论根源

2.3.1 柏拉图的理念论

2.3.2 印度宗教思想

2.3.3 康德的“自在之物”理念

3 叔本华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3.1 幸福释义

3.1.1 幸福的内涵

3.1.2 幸福的性质

3.1.3 衡量幸福的标准

3.2 获取幸福的要素

3.2.1 人的自身

3.2.2 人所拥有的财富

3.2.3 人所展示的表象

3.3 达致幸福的途径

3.3.1 克制欲望

3.3.2 追求艺术

4 叔本华幸福观评价

4.1 评价依据

4.1.1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价值取向

4.1.2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4.2 叔本华幸福观的积极意义

4.2.1 叔本华幸福观对减少人们的物欲追求有一定作用

4.2.2 叔本华幸福观对人们重视和加强自身完善有一定作用

4.3 叔本华幸福观的局限性

4.3.1 带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宿命论倾向

4.3.2 过分强调非理性因素并忽视人的社会性本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幸福是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哲学思想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叔本华的幸福观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以叔本华幸福观的理论起点—意志论为基础,阐述了叔本华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对叔本华幸福观进行了评析。叔本华幸福观理论起点—意志主要来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印度教与佛教的思想、康德的“自在之物”,他将表象世界的幸福定义为意志的满足,并认为幸福是消极的、否定的、有限的,但是人也可以从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以及人所展示的表象三个要素来获取世俗社会的幸福,同时人可以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追求艺术来通向最终的幸福和解脱之路。文章在全面把握叔本华幸福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析评价,肯定了人自身对幸福的影响及其帮助人们减少对外在物欲追求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叔本华幸福观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及宿命论的倾向,并且指出了叔本华过分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在当下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叔本华的幸福观对减弱人们的物欲追求,启发人们获得自己的幸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