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视域下的希区柯克电影研究
【6h】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视域下的希区柯克电影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内容

1.3 研究与创新

2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美学

2.1 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

2.2 弗洛伊德论“无意识”

2.3 弗洛伊德之《释梦》

2.4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

2.5 弗洛伊德论人格结构

3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人格动力学

3.1 希区柯克式悬念电影

3.2 希区柯克电影中最底层的“本我”(id)

3.3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自我”(ego)---知觉系统与理性外缘

3.4 贯穿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意识、人格领域的“超我”(super-ego)

4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精神分析系统

4.1 《精神病患者》中的“欲望”与“双重人格”

4.2 “视淫”下的电影《后窗》

4.3 从《爱德华大夫》看梦的运作机制

5 精神分析系统在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美学意义

5.1 精神分析美学与现代电影

5.2 希区柯克精神分析学电影的审美之维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19世纪中期,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对癔病做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无意识学说,并在无意识理论背景下提出了他关于性本能、梦和文化、人格结构的基本理论,形成了精神分析学原理的基本框架。弗洛伊德以后,很多哲学家、文艺批评家等积极运用精神分析学原理进行艺术哲学、文艺批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分析美学。
  好莱坞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被誉为“影坛的莎士比亚”。他创造了惊悚悬念片种,并热衷于悬念电影的拍摄。他的电影深入探寻每一个电影人物的犯罪心理、精神变态及两性冲突,其间涵盖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视角下的众多意义;他的经典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精神病患者》、《后窗》均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有关“人格动力学”、“梦之解析”、“俄狄浦斯情结”、“视淫癖”等理论,展现了一幅庞大的精神分析学图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