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耕地破碎化演变趋势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都江堰市为例
【6h】

耕地破碎化演变趋势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都江堰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耕地破碎化概念

2.2 耕地破碎化成因

2.3 耕地破碎化评价

2.4 耕地破碎化驱动机制研究

2.5 研究评述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状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 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

4.1 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核密度分析

4.2 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样方分析

4.3 研究区耕地动态变化度

4.4 研究区耕地转移及流向分析

5 研究区耕地破碎化分析

5.1 耕地破碎化指标选取

5.1.1 耕地破碎化指标选取原则

5.1.2 耕地破碎化指标选取

5.2 耕地破碎度评价模型

5.2.1 熵值法

5.2.2 评价模型

5.3 研究区耕地破碎度测算结果与分析

5.3.1 各乡镇耕地破碎度评价结果

5.3.2 各乡镇耕地破碎度分析

6 都江堰市耕地破碎化自然影响因素

6.1 地形起伏度影响下的耕地景观格局特征及演变规律

6.2 坡度影响下的耕地景观格局特征及演变规律

6.3 河流影响下的耕地景观格局特征及演变规律

7 都江堰市耕地破碎化驱动机制分析

7.1 都江堰市耕地破碎化社会人文驱动力

7.1.1 经济驱动力

7.1.2 人口驱动力

7.1.3 国家政策驱动力

7.1.4 历史人文驱动力

7.2 都江堰市耕地破碎化社会人文驱动机制

7.2.1 驱动因子选取

7.2.2 驱动机制分析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及建议

8.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都江堰市作为“全域成都”第三圈层中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耕地保护任务,严守基本农田红线,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但都江堰市土地利用中仍存在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耕地破碎化带来的土地利用效益低、土地整理力度不够等问题,阻碍了都江堰市加快建成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步伐。本文对都江堰市耕地破碎化程度进行测算和驱动机制分析,以期为都江堰市耕地整理工作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GIS空间分析法、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运用到耕地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耕地破碎化测算、耕地破碎化驱动力的分析中,具体结论如下:
  (1)都江堰市2005、2009、2015年耕地核密度估算值均呈东南部集聚、西部北部零散分布特征。三期耕地样方分析表明耕地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平坝地区。样方分布与耕地核密度分布特征一致,单位样方内耕地斑块少的样方集中分布于低密度区,单位样方内耕地斑块多的样方集中分布于高密度区。
  (2)分析都江堰市耕地动态度可知,2009~2015年与2005~2009年相比,耕地整体动态变化幅度降低。耕地转入转出结果为:2005~2009年,都江堰市耕地共转入264.82hm2,转出2388.36hm2;2009~2015年,共转入面积894.95hm2,转出1325.81hm2。耕地大面积转出为城镇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
  (3)耕地破碎度大小空间分布特征与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存在一定联系。耕地破碎度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耕地稀疏地区,即都江堰市北部、中部地区;耕地破碎度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耕地集聚地区,即东南部低平地区。2005、2009和2015年耕地破碎化综合得分分别为0.6328、0.6365、0.5392,这表明耕地破碎化程度整体呈先增后减趋势。
  (4)本文选取地形起伏度、坡度、河流作为影响都江堰市耕地破碎化的自然影响因素,分析可知:耕地破碎度未能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是在耕地较为聚集的台地和丘陵地形上取得较高值;各个坡度内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耕地破碎化,在5~15°范围内耕地破碎度较高;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耕地破碎化程度大致呈降低趋势。
  (5)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第二三产业比重、户籍总人口、非农业人口、人口密度、蔬菜瓜果产量等10个指标,作为影响耕地破碎化的社会经济和人文驱动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经济发展因素、人口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因素构成了影响都江堰市耕地破碎化时空变化的社会人文驱动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