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撑×绿)杂交竹梢枯病害研究
【6h】

(撑×绿)杂交竹梢枯病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引言

1.1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2有关竹类梢枯病的研究进展

1.2.1竹类梢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2.2病原

1.2.3发生规律及流行条件

1.2.4致病机理

1.2.5寄主抗性

1.2.6病害综合防治

1.3有关植物病害空间分布型的研究进展

1.4有关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4.1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onnia Lyase,以下简称PAL)

1.4.2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以下简称POD)

1.4.3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以下简称PPO)

1.4.4活性氧清除酶类

1.4.5病程相关蛋白的形成

1.5有关植物冻害机理及抗寒性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5.1植物的冻害机理

1.5.2植物抗寒性的测定方法

2材料与方法

2.1病害发生状况及空间分布型调查

2.2病原菌及生物学特性

2.2.1病原菌的分离

2.2.2病原菌的接种

2.2.3病原菌的再分离

2.2.4病原菌的鉴定

2.2.5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3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原因的初步研究

2.3.1病菌越冬场所和方式

2.3.2病菌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2.3.3孢子传播方式的调查

2.3.4病菌的再侵染

2.3.5发病环境因素调查

2.3.6冻害诱因的调查研究

2.4杂交竹抗性生理的初步研究

2.4.1感病杂交竹抗性酶活性变化

2.4.2杂交竹与本地慈竹抗性生理指标的比较

2.4.3杂交竹致死低温研究

2.5病害防治研究

2.5.1化学杀菌剂的室内筛选

2.5.2病害的综合防治

3结果与分析

3.1病害发生状况及空间分布型

3.1.1病害发生状况

3.1.2感病植株的空间分布型

3.2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3.2.1病原真菌的分离

3.2.2病原菌的接种与再分离

3.2.3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定

3.2.4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3.3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原因初步分析

3.3.1病菌越冬场所和方式

3.3.2病菌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3.3.3孢子传播方式的调查

3.3.4病菌的再侵染

3.3.5发病环境因素调查

3.3.6冻害诱因的调查研究

3.4杂交竹抗性生理的初步研究

3.4.1感病杂交竹抗性酶活性和蛋白质及电导率变化

3.4.2杂交竹与本地慈竹抗性生理指标的比较

3.4.3杂交竹的致死低温及与当地气温的关系

3.5病害防治研究

3.5.1化学杀菌剂的室内筛选

3.5.2病害的综合防治

4结论及讨论

4.1病害分布及发生状况

4.2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原因的初步分析

4.3病原菌分离及鉴定

4.4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4.5杂交竹抗性生理的初步研究

4.6化学杀菌剂的室内筛选

4.7病害综合防治的效果

4.8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杂交竹(撑×绿)梢枯病(hybrid bamboo blight)是严重影响杂交竹生长的重要病害。有关竹类枯梢病的研究较多,但由于杂交竹梢枯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病害因此相关研究还不多。本论文以杂交竹梢枯病(hybrid bamboo blight)为对象,研究杂交竹梢枯病的病原、发病规律、致病机理、寄主抗性、防治方法等。研究结果如下: 在杂交竹梢枯病的发病规律方面。该病害在自然条件下多发生在新生杂交竹上,在寄主上的特征性病状为在竹梢的某一节或某一枝条的节杈处出现褐色舌形或菱形病斑。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表明病株在田间呈聚集分布且其聚集强度因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病原菌主要通过伤口、冻伤口、自然孔口从侧枝与主秆的节叉处侵入。病原一般从4月份开始初侵染,7~8月份达到发病高峰,10月份病害停止扩展,病原菌进入越冬阶段环境因素对病害发生及流行的影响较大。该病害的病原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Uis)。另外,除了分离到暗孢节菱孢菌外还分离有另外一株次优势菌株,经鉴定其有性阶段为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该菌在杂交竹上也能少量接种成功,推测在杂交竹梢枯病害上可能存在复合侵染现象。 对病原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表明,病原菌可能通过分泌某种降解酶或者蛋白毒素对寄主产生致病作用,但病原菌只有在有寄主的诱导作用时才会大量产生这种致病物质。 对杂交竹冻害与杂交竹梢枯病害关系的研究表明,杂交竹的半致死低温为2.77℃,高于雅安气温最低旬平均温2.3℃,也高于近年日平均低温-2.4℃,说明杂交竹在雅安地区易遭受冻害,而竹节处的冻裂伤口是病原菌侵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对杂交竹生理抗性的研究表明,杂交竹感病后,其相对电导率、PAL、PPO、POD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杂交竹感病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升高。对比分析表明健康杂交竹与慈竹PAL、 PPO、 POD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表明这三种酶在杂交竹和慈竹中可能是诱导酶;而健康杂交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细胞质电导率两项生理指标显著高于慈竹,则表明杂交竹的生理抗性低于慈竹。 对12中杀菌剂的筛选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代森锰锌、炭疽福美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从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百分率两方面评定,认为甲基托布津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在化学杀菌剂筛选的基础上通过对病原菌及病害发病规律的研究制定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在防治区域实施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较好,防治区域杂交竹发病率降低了60%,病情指数降低了42.6%相对防治效果达70.6%。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